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一换季就咳咳咳?“脆皮青年”警惕四大止咳误区

“咳咳咳……感觉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了。”

“嗓子好像有痰,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太难受了!”

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变大,气候逐渐干燥,稍不留意就可能感染呼吸道疾病,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一些体质差的“脆皮青年”成为易感人群。咳嗽咳痰作为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容易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诸多困扰,不仅白天被咳嗽困扰,夜里也常咳得睡不着,或反复醒来。

面对恼人的咳嗽,不少人急于用药缓解,却因盲目选择药物陷入误区,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如何科学应对咳嗽?以下四大误区需警惕。

20250808-1.png

误区一:咳嗽就是病,必须立刻“镇压”

咳嗽本身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异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偶尔的干咳,可能是身体对花粉、冷空气等过敏原的短暂反应,或吸入冷空气后的生理性防御。若此时过度用药,反而可能掩盖潜在问题。

对于轻微咳嗽、无痰且无其他症状时,可先观察,通过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湿度、多喝温水等方式缓解。

误区二:一咳嗽就用镇咳药,可能越吃越咳

“咳嗽了?赶紧吃镇咳药!”——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然而,对于有痰的咳嗽,若此时盲目使用镇咳药,可能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气道。滞留的痰液本身又成为刺激源,会引发更频繁的咳嗽。此外,痰液滞留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肺炎风险。

对于有痰的咳嗽,应优选兼具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如连花清咳片。研究显示,连花清咳片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三重功效,不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能抑制气道炎症,减少痰液生成,还可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咳嗽次数,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急性发作、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咳嗽、咳痰效果显著。若痰液减少后仍有干咳,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咳药。

误区三:滥用抗生素,加剧耐药性

“咳嗽就是发炎了,得吃消炎药!”不少人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实际上,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咳嗽多由病毒(如流感病毒)、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冷空气刺激引发,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体内菌群平衡,诱发腹泻等副作用,甚至催生“超级细菌”。

正确做法应该是明确病因,对症用药。若咳嗽伴随黄脓痰、持续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需经检查确认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对于过敏性咳嗽,则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配合抗组胺药物治疗。

误区四:咳嗽了扛一扛,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与过度治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并不把咳嗽当回事。《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显示,40.7%的人咳嗽了不会去看医生,而是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但不可忽视,对于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慢性咳嗽;另一方面,咳嗽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如果放任不管,会导致延误病情。

咳嗽虽是“小症状”,却暗藏“大学问”。科学应对咳嗽,关键在于辨明病因、科学干预。盲目用药或硬扛都不可取,对症治疗才是缓解咳嗽的最优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