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暑热未消秋意来,前列腺该如何健康“换季”?

8月7日为立秋节气,这一天的到来,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立秋后一般不会立即凉快,受“秋老虎”影响,白天尤其是中午依旧炎热,早晚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加大。这种“暑热未消,秋凉渐生”的气候成为男性前列腺炎高发的“催化剂”。

夏末秋初:前列腺为何成了“敏感区”?

中医讲“天人相应”,立秋到出伏这一时期“阳气渐收,湿气未散”。前列腺位于盆腔深部,上面与膀胱的下部相连,下面与尿道膜部紧紧相依,最忌“湿热纠缠”与“寒热交替”。此时节“暑热未消,秋凉渐生”,人体易出现“湿邪困脾”“气机不畅”,而前列腺恰是湿热易积聚之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夏末秋初气温波动大,前列腺因富含血管和腺体组织,对温度变化尤为敏感。昼夜温差增大易致局部受寒,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引发充血和代谢紊乱;久坐、长时间待在空调房、过多冷饮摄入会进一步加剧前列腺组织水肿,降低免疫力,诱发慢性炎症。立秋时节,暑热与秋凉交替,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会引发或加重前列腺充血、炎症。

20250807-2.png

识破前列腺的“健康预警信号”

排尿异常:白天排尿次数变多,夜间起夜次数增加,尿流变得细弱,排尿时总感觉“没排干净”。这些看似轻微的不适,可能是前列腺充血水肿挤压尿道的早期表现。

会阴部疼痛:久坐后会阴部、下腹部出现隐隐的坠胀或酸痛感,站立或走动后稍有缓解。这是因为湿热积聚导致前列腺包膜张力增加,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的。

分泌物异常:尿道口偶尔出现少量白色分泌物,尤其在晨起或排便后明显。这可能是前列腺液分泌异常的信号,提示腺体存在炎症反应。

夏末秋初调理前列腺的“黄金法则”

抓住立秋到出伏这段调理关键期,需从“清湿热、畅气血、固根本”三个维度入手:

给前列腺“降降温”:避免久坐闷热环境,选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建议久坐人群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会阴部血液循环。睡前用38-40℃的温水坐浴10分钟,能帮助放松前列腺平滑肌,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损伤腺体。

给身体“排排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能冲洗尿道,减少前列腺感染风险。少吃辛辣、甜腻食物,避免加重体内湿热。

让气血“动起来”:每天做2组“前列腺养护操”——深蹲20次,通过下肢运动带动盆腔血液循环;收缩肛门5秒后放松,重复30次,增强盆底肌力量,帮助前列腺引流。

借天时“养元气”:立秋后可适当食用具有健脾利湿、补肾固摄作用的食物,如薏米山药粥、莲子百合汤,从中医角度改善前列腺的内环境。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给身体修复的时间。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诸如尿频、尿痛或是会阴部位疼痛等疑似前列腺炎的症状,千万不要忽视,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临床中常用的夏荔芪胶囊,可发挥“快治慢养”的治疗作用。该药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既可发挥安全镇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快速缓解症状,又可通过降低腺重、缩小腺体体积、减少残余尿量延缓疾病进展,而且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立秋到出伏,是前列腺从“耐受暑热”到“适应秋凉”的过渡期。抓住这段时间科学调理,给前列腺一份贴心呵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