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暑期以来,北京天使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小朋友”患者越来越多,小到7岁,大到18岁,从小学到高中各年龄段孩子均有,而且每天的就诊人数越来越多,值得我们重视这个问题。
病例:重度抑郁共病焦虑
一个14岁初中女生小敏最近就诊,平时成绩优异,担任班长,这次主要是上课时精神无法集中,反应慢,学过就忘,成绩明显下降,也不像以前爱说话,与朋友疏远了,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胃口也不好,偶尔有心慌等症状来就诊,做了心理测验提示重度抑郁共病焦虑。
专家细问之下发觉小朋友不仅有上诉症状,而且经常觉得别人说话都针对自己,总觉得大家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和人交往,跟患者交待病情之后,小朋友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班好多人都这样,有什么稀奇的”,虽然青少年来看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远没有意识到仍有大量的青少年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的处理,等到病情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才来就诊,效果欠佳。
病例:厌学拒学心理障碍
15岁的初中生小杰近期由家长强行带到诊室就诊。原本在班级中上游的他,近三个月完全拒绝上学,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要么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要么蒙头大睡,连吃饭都要家长反复催促。
家长反映,孩子从初一下学期开始频繁说“上学没意思”,起初只是周末赖床不愿完成作业,后来发展到周一早晨装病,说头晕恶心,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躯体问题。老师多次联系家长,提到小杰上课总是趴在桌上,提问时眼神涣散,小组讨论从不参与,期中考试七门课有四门不及格。
小杰提到去年被几个同学起侮辱性绰号,他反驳后遭到孤立,“他们故意在我旁边说‘书呆子活该’,我告诉老师,老师说‘别太敏感’”。从那以后他开始害怕进教室,觉得所有人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嘲讽,现在连听到“学校”两个字都会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这种因社交创伤引发的厌学情绪,已逐渐演变成对现实的逃避,若再任其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封闭自我,错过最佳调整时机。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烦恼"就增加了呢?
这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常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整,以至于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这阶段学习压力过大,与父母的矛盾,同学相处的烦恼等的话题是特别多的。
这个阶段主要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但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对孩子自己的想法较少肯定,过多干涉,而且有些家庭关系也不和谐,使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下降。
加之学校学习压力大,孩子对自己的成绩都有自我要求,经常有落差感。
而且与同学相处的小社会形成,有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校很少教孩子如何社交,所以社交的学习多数是家庭教育的产物,孩子对社交不擅长,所以与同学交往受挫,孤单,对学校抵触都有可能发生。
呼吁大家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及时调整初期的心理问题。
北京天使儿童医院专家提醒:有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仅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头痛,头晕,恶心,经常呕吐等躯体症状,希望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