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的门诊呈现出一番忙碌景象,其中因孩子厌学前来咨询和就诊的人数急剧攀升,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就诊小高峰。对此,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的赖志盛主任指出,孩子厌学绝非简单的学习态度问题,而是他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心理“求救信号”,需要家长给予高度重视。
“8月下旬以来,因厌学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约占目前门诊量的三分之一。”赖志盛主任表示,这种开学前的“厌学就诊潮”几乎成为每年夏末秋初的规律性现象。
记者注意到,候诊的家长中,不少人是请假带孩子前来咨询。“孩子马上要六年级了,最近一提作业就发脾气,说不想上学了。”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说,“本来以为他是闹着玩,但现在看起来问题没那么简单。”
候诊室里的焦虑,开学前的特殊现象
在赖志盛主任接触的众多案例中,小宇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小宇原本是一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但进入新学期的关键阶段后,面对陡然增加的学业压力,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家长为了提升他的成绩,在暑假期间给他安排了多门学科的补习班,这让小宇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开学前,小宇开始频繁地抱怨不想上学,一提到学习就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失眠、头痛等症状。无奈之下,家长带着小宇来到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经赖志盛主任评估,小宇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这背后是他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在作祟。
赖志盛主任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厌学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除了学业压力过大,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比如,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孩子在学校遭遇同学排挤、师生关系不融洽等,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导火索。就像小雅,她的父母经常因为家庭琐事争吵,这让小雅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和支持。在学校里,小雅又因为性格内向,被一些同学孤立。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小雅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逃避上学的想法。
厌学背后,隐藏的多重因素
赖志盛主任分析,儿童厌学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多方面因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校园人际关系问题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有些孩子还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赖主任补充道。
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有个十岁男孩,上学期成绩突然下滑,拒绝上学,家长以为是孩子‘变懒了’。经过详细评估,我们发现孩子其实存在阅读障碍,随着课业难度增加,他无法跟上进度,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识别信号,读懂孩子的“求救”
赖志盛主任指出,孩子厌学通常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会有一些表现信号:作业拖拉完成、抱怨身体不适、上学前磨蹭拖延、情绪波动大、谈论学校时表现出回避和厌恶等。
“很多家长忽视了这些早期信号,认为孩子只是闹脾气,直到孩子明确拒绝上学才匆忙就医。”赖主任表示,“及早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厌学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孩子通过行为表达内心的困扰和痛苦,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理解和关注。
开学前夕,如何帮助孩子过渡
针对开学前这段特殊时期,赖志盛主任提出了专业建议:
建立良好沟通:家长应与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厌学背后的真实原因,避免批评指责;
逐步调整作息:提前一到两周帮助孩子逐步恢复上学时的作息规律;
寻求专业评估:如有必要,可寻求专业机构评估,排除学习能力或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设定合理期望: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调整期望值,避免过度施压;
共同规划新学期:与孩子一起准备学习用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增强对新学期的期待感。
“预防和解决厌学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赖志盛主任强调,“家长应该放下‘病耻感’,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随着开学日期临近,赖志盛主任的建议显得尤为及时:“孩子的厌学行为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他们在用行动表达内心的困扰和痛苦。”
他最后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应避免简单批评指责,而应该尝试理解背后的原因,必要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干预。“读懂这些信号,给予及时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帮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学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