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13岁的小铭(化名)在野外玩水后,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甚至胡言乱语,声称看到小人跳舞和闪闪的星星。家人急忙将其送往医院,经检查,小铭被确诊为肾脏钩端螺旋体病。
这起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看似平常的野外玩水、水库游泳等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钩端螺旋体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为何会对人体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机制与流行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1],我国将其列为法定乙类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目前已发现25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等对人类致病性最强。
宿主与传播链: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为鼠类(尤其是黑线姬鼠)、猪、犬等动物,这些宿主可通过尿液持续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土壤及农作物。有研究显示,鼠尿中钩端螺旋体的存活时间可达数周至数月,在潮湿环境中甚至能存活半年以上。当人体接触被污染的水体或土壤时,病原体可通过完整皮肤黏膜侵入,若皮肤存在破损(如小铭是骑自行车摔倒,腿部擦伤),感染风险将显著升高。
流行特征:该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为高发区,夏秋季(6~10月)因降雨频繁、水体增多,发病占全年80%以上。职业暴露是重要危险因素,农民、渔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露营、涉水游玩等导致的病例占比逐年上升。
临床症状表现:从全身中毒到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