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被忽略的“心灵感冒”:关注老年人抑郁背后的真相

饭桌上的热汤菜凉了又热,客厅里的电视从早开到晚,手机通讯录里的号码翻了又翻却始终没拨出去——这或许是许多独居老人的日常写照。当我们忙着给父母添置新衣、购买营养品时,却常常忽略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这种寻常可见的“情绪低落”,可能正让老人悄悄步入抑郁的边缘。

20250801-1.png

看不见的“情绪陷阱”:老年抑郁障碍

广义的老年抑郁障碍指老年(通常≥60)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既包括老年期发作的抑郁障碍,也包括老年期前发病持续到老年期或老年期复发的抑郁障碍,还包括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障碍。狭义的老年期抑郁障碍是特指老年期(大于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患者的症状常不典型,常伴有多种躯体疾病,病情容易反复,自杀风险较高。老年人抑郁往往有如下信号,一旦出现,子女应予以重视。

情绪低落:对既往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长期愁眉不展,甚至出现自责、绝望感。

认知减退:思维迟缓、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这一点可能与老年痴呆混淆,需要注意。

行为退缩:拒绝社交、生活懒散,严重者丧失自理能力。

躯体化症状:出现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异常等情况,反复就医,却无明确病因。

多重压力下的“心灵褶皱”:抑郁背后的推手

老人退休后生活节奏的转变、亲友离世带来的孤独感、慢性疾病引发的躯体痛苦、空巢家庭中子女异地工作导致的情感疏离……这些共同编织成困住老年人的“情绪网”。

生理层面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失衡,5-羟色胺等调节情绪的物质水平下降,使得老年人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减弱。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长期用药,也可能会间接影响情绪状态。

守护父母的“情绪健康”:老年人抑郁防治指南

面对老年人抑郁,家庭支持是第一道防线。子女要定期探访或视频通话,倾听老人心声,避免“情感忽视”——哪怕只是听他们唠叨琐事,都能有效缓解孤独感。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如书法班、合唱团等,通过重建社交圈激活生活热情,增强其归属感。

当自我调节效果有限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改善症状。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类、SNRI类)可改善神经递质失衡,虽安全性较高,但依然会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例如头晕、失眠、心悸等。因此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不仅可以改善神经递质失衡,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并且安全性更高。对于患者常常伴发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头晕头痛以及口干、便秘等周身不适均有改善,且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此外,还可搭配经颅磁刺激等非侵入性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调控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平衡,帮助老人重构负面思维,缓解孤独感。

从“被动关注”到“主动预防”:构建全周期防护网

针对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通过简单的量表评估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医疗机构应建立老年心理专科门诊,将抑郁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转变观念,老年人的情绪需求不应被贴上“矫情”的标签,正视抑郁如同正视高血压一样,是健康管理的必要环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