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的中成药系列中,有一类以“肝苏”命名的制剂备受关注——它们虽剂型不同(片剂、颗粒剂等),但核心成分均为一味中药:扯根菜(又名赶黄草)。
先来说肝苏片。肝苏片是将扯根菜经提取、干燥后压制而成的片剂,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与保存。其成分扯根菜作为虎耳草科植物,最早见于明代《救荒本草》,虽曾被用作救荒野菜,却因“平肝健脾”的药性被挖掘出药用价值。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长、病情缠绵,湿热瘀血是关键病理因素——湿热毒邪蕴结肝胆,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沉积(如黄疸),还会引发肝郁克脾、脾虚生湿,最终湿瘀互结,加剧炎症与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苏片正是通过扯根菜的“平肝健脾”之力,发挥清湿热、化瘀滞的作用,既能改善肝区疼痛、乏力、面色萎黄、低热、食欲不振等肝炎症状,又能抑制肝纤维化进展,防止向肝硬化发展,对无黄疸型肝炎(同样存在隐匿炎症)的控制同样关键。
再看肝苏颗粒。肝苏颗粒是将扯根菜的有效成分加工成粉末或细颗粒状的中成药,通常需要用温水冲服。与片剂相比,颗粒剂的形态更松散,溶解后更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吞咽片剂困难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其核心功效与肝苏片完全一致:通过扯根菜(赶黄草)的“赶黄”特性(既指产地四川古蔺县的优质品种,也强调退黄作用),清除肝胆湿热、化解瘀血阻滞,调节肝内微循环(对应现代医学的“改善肝纤维化”),同时辅助缓解因湿热瘀血波及皮肤(如痤疮、肝掌)或其他脏腑(如关节炎、肾炎)的症状,还可用于高血脂合并肝损伤的辅助治疗(利用其利湿活血的特性)。
总结来说,肝苏片与肝苏颗粒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剂型与服用体验上:片剂便携耐存,适合日常规律服用;颗粒剂溶解快、吸收好,更适合对吞咽有要求的人群。二者虽形态不同,却共享扯根菜这一“一味药除湿热、消瘀血”的核心力量,共同指向慢性肝炎的治疗关键——控制炎症活动、延缓纤维化进展,让受损的肝脏逐步恢复活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