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老中医张建武教授:五十载深耕体质调理路 开拓中医慢病调理新路径

在杏林之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医者:他16岁拜师学艺,26岁研发国家级新药,37岁为坚守中医本真、避免西医思维过度影响,毅然放弃三甲中医医院公职,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懈探索,他开创出一套独特的中医慢性病、亚健康体质调理体系,为现代社会的慢性病、亚健康调理做出卓著贡献。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张大拿”的陕西民间老中医张建武教授。

老中医张建武教授:五十载深耕体质调理路 开拓中医慢病调理新路径

第一章:少年立志岐黄启蒙

1959年冬,张建武出生于陕西兴平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因食道癌早逝,父亲常年体弱多病,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年幼的他早早立下了从医济世之志。1975年,16岁的张建武正式拜入当地年近八旬的名医张景明门下,踏上了中医修习之路。

“那时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师父认药、炮制、抄方,”张建武回忆道,“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内经》《伤寒》,常常熬到深夜。”在师父的严格教导下,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尤其在脉诊和中药鉴别方面造诣颇深。

第二章:学院深造创新萌芽

1980年,张建武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他展现出过人的医学天赋:

1.系统研习:深入钻研中西医理论,成为难得的“医药双修”人才。

2.博采众长:广泛收集整理民间验方,建立个人医案库。

3.思想萌芽:开始深入思考体质差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日后的理论创新埋下种子。

第三章:科研突破屡创佳绩

1984年毕业后,张建武留校工作,迎来了科研的黄金期:

-1986年:主持研发“阳春玉液”,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个出口的补肾壮阳中成药。

-1986年:研制“抗疲增精宝”,首次明确提出“体质调理”概念,比国家正式发布的“九种体质”理论早了23年。

-1987年:与当时的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后成为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的张学文教授一同(作为陕西仅有的两位代表),参与了国家中医管理局在四川成都首次召开的“全国中药剂型研制及中医急症协作组组长会议”。

-1990年:发明“858风湿理疗仪”,荣获陕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第四章:回归民间理论成型

1996年,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张建武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为避免中医思维被西化,他毅然辞去三甲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公职,回归民间,在咸阳市秦都区珠泉路上创办“咸阳市秦都区张建武中医诊所”,至今仍在此坐诊。这一抉择源于他深刻的临床观察与思考:

1.洞察新趋势:认识到现代慢性病与传统急性病在病因、病程上存在本质差异。

2.反思传统:发现单纯“辨证论治”在应对复杂、迁延的慢性病时存在局限性。

3.扎根实践:坚信中医的生命力源于民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发展。

4.寻求本源:深感学院派中医受到西医思维影响较大,需要回归中医自身规律。

在多年与慢性病、亚健康患者打交道的临床实践中,他逐渐洞察到:现代人的慢性病与亚健康,根源已大不同于古代的外感和积劳,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才是导致体质根基失衡、百病丛生的“土壤”。若仅凭古方加减,抓主证、频繁更换汤药方剂,如同在枝叶上修修剪剪,难以撼动现代人体质严重失常的根本。张建武提出的“辨体调理、丸散为主、主方不变、寒热随调”新疗法,直指慢性病、亚健康的核心:生活方式改变与体质严重失常的调理。

老中医张建武教授:五十载深耕体质调理路 开拓中医慢病调理新路径

-辨体调理:超越单一病症,综合舌象、脉象、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全方位信息,精准剖析个体核心亚健康复合体质类型(如气郁体质(超重)+血瘀体质(重)+痰湿体质(超重)+湿热体质(重)+阳虚体质(轻)+寒热错杂体质偏于热等),为患者“一对一、个性化量身定做”中医体质养生调理方案。

-丸散为主:摒弃“汤者荡也,治其急”以及频繁煎煮汤药不利于长期调理的繁琐,选用丸剂、散剂作为长期调理的主力剂型。此举极大方便患者坚持服用,又显著节约药材成本、降低患者负担,更关键的是确保了体质调理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主方不变:针对辨识出的根本体质一旦形成便很难逆转的实际问题,根据患者亚健康体质的轻重缓急确定一个核心体质调理主方。此主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同稳固的根基,持续、深入地改善失衡的体质基础。

-寒热随调:在坚守主方核心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患者服药过程中体内阴阳寒热的动态变化(如出现上火或怕冷加重等),在主方基础上灵活微调寒热属性药物(如增减黄连或肉桂等),如同精准的“微调旋钮”,确保身体在调理过程中趋向动态平衡,避免矫枉过正。

这套理念,彻底颠覆了中医几千年传统“辨证施治、方随证转”的治病思维定式,将治疗重心从“人得的病”转向了“得病人的内在亚健康体质状态”,为慢性病和亚健康的根本性康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具实效的路径。

第五章:典型医案疗效彰显

以下是民间老中医张建武教授调理慢难顽症的部分典型验案:

①咸阳青海干休所孙某某,2008年患胃癌,经已治愈多年的类风湿患者习某某介绍,接受调理5年,至今二十余年仍健在,近日又介绍另一位萎缩性胃炎患者前来调理。

②西安东郊患者刘某某,七岁起患哮喘,病程达七年,其家人(父母、同学、同事多为医务工作者)多方求医无果,经民间老中医张建武调理2年余,如今已30多岁,哮喘病未再复发。

③广东患者李某某,患有抑郁症、顽固性痰瘀、宫腔积液、便秘、失眠等多种慢性难顽症,中医九种体质测试显示有八种严重亚健康体质。她走遍广东多家大医院,治疗无效;后到贵州找苗医,三个月花费近50万元,病情反而加重,来诊时已无法站立。经民间老中医张建武调理近三年,病情基本治愈。

④陕西宝鸡岐山患者刘某,女,61岁,患白血病,在西安多家医院治疗三年多疗效不佳。2018年经人介绍找老中医张建武调理,服药一年多后各项指标检查正常,至今已5年,患者身体仍很健康。近日,其儿子陪同她的爱人前来找老中医张建武调理身体。

⑤西安患者吴某,患尿毒症、高血压,血肌酐最高时达1000多,医院建议每周透析两次,并告知患者“要么终身透析维持生命,要么换肾,且千万别吃中药”。患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透析的同时偷偷服用张建武大夫开的中药,结果出现奇迹:仅调理不到一个疗程,血肌酐降至306,透析改为每周一次。这一结果连透析医生都难以置信,怀疑检查有误。后又经一个疗程调理,现已彻底摆脱透析。

老中医张建武教授:五十载深耕体质调理路 开拓中医慢病调理新路径

第六章:传承创新惠泽四方

如今,张建武的学术成就与临床贡献已获得广泛认可:

1.被美国中医研究院聘为终身教授,多次应邀赴欧美讲学,推广其体质调理理论。

2.事迹先后被编入《世界华人英才录》《中国著名特色专科医师》《中国医药名人》《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典籍。

3.媒体聚焦:《陕西日报》1996年9月9日、9月12日连续两期以《咸阳有个“张大拿”拿病有方,医病有道》为题,对其医疗事迹作连续长篇报道;《中国中医药报》1996年5月6日以《他为风湿骨刺患者解除困扰》也做过详细的长篇报道。

第七章:大医精诚仁心济世

尽管声名远播,张建武始终恪守医者本分:

-打破常规,专注调理,坚持每日仅接待2-3名慢难顽症、严重亚健康患者,确保每位患者享有60分钟以上的深度调理咨询时间,从生活、情志、运动、药物等方面反复叮嘱患者调理注意事项,并在整个调理过程中全程指导,真正成为患者的贴身家庭医生。

-年逾花甲,仍坚持学习钻研,每日研读医案至深夜。

“中医的根基在民间,我要用毕生所学,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智慧。”这不仅是张建武常说的话,更是他用五十年光阴践行的信念。

【记者手记】

在为期一周的近距离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这位民间大医的卓尔不群:他既深谙传统中医精髓,又具备开拓创新的现代思维;既恪守“大医精诚”的古训,又勇于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他所创立的“辨体调理”理论,不仅为慢性病治疗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其扎根民间、回归中医本源的实践,更为探索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