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养三九,夏养三伏”,这句流传千年的养生谚语,道出了季节与健康的密切关联。7月20日,2025年三伏天正式拉开帷幕。与近十年多数年份40天的“超长待机”不同,今年三伏天为30天的“精简版”,却因“近十年最晚入伏”的特点,被农谚“晚入伏热死牛”预示着可能面临更凶猛的高温考验。不过,在传统医学视角中,这段暑热最盛的日子,更是人体一年一度的“黄金修补期”——抓住伏天阳气最盛的天时,做好养生调理,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伏天:高温背后的“修复密码”
为何说三伏天是“黄金修补期”?传统医学认为,夏季阳气由内脏向体表扩散,如同大地万物在阳光下舒展生长,而三伏天正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养生,如同给植物在盛花期施肥,能借助自然阳气的“外力”,补充人体因夏季耗散而流失的阳气,实现“阴阳平衡”。
不过,三伏天的“热”与“湿”需格外留意。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易遭遇多重健康“烤”验:
·热邪会让阳气浮于体外,到了夜晚难以收敛,进而引发入睡难、睡眠浅;
·湿邪与热邪结合成湿热,困住脾胃,使其运化功能变差。脾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并输送全身,一旦运化失常,营养无法被充分利用和代谢,就会在体内堆积,影响代谢状况,比如可能让血糖、血脂出现波动。而且脾胃运化不畅会使气血生成不足,身体得不到足够滋养,人就容易疲惫乏力。
从“顺应天时”到“主动调理”:伏天养生六要点
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的“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指导我们从饮食、习惯上找到贴合日常的调理方法,让身体在高温中实现平稳“修复”,让代谢和睡眠回归正轨。
1.饮食:“苦夏”巧吃,健脾又祛湿
三伏天常让人食欲不振,此时不妨给餐桌加些“苦味”——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在中医看来能“清心火、健脾胃”,帮助化解湿热。但需注意,苦瓜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可搭配生姜、山药等温补食材中和。
同时,高温下补水至关重要,但高糖饮品不宜多喝,可以试试健康好喝的植物饮料。例如调节血糖的津力旺饮料,以‘益气养阴、健脾运津’为核心,精选绞股蓝、山楂、山药等药食同源成分,既能促进津液生成,又能辅助调节血糖;也可以选择调节血脂、改善睡眠的怡梦饮料,成分是酸枣、桑椹、陈皮、茯苓、菊花5种药食同源本草,通过‘滋补肝肾、健脾宁心’,强化肝肾心脾功能,达到“祛瘀化湿,养心安神”。这些调理型健康饮料,既能补水,又能调节身体津液平衡,适合夏日日常饮用。
2.散热:出汗有度,补水有方
“伏天出汗”是身体的自然调节,但“大汗淋漓”并非好事,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与津液。通络养生八字经-动形理念要求适量运动,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中华通络操等。
出汗后补水有讲究:先小口喝温凉水,半小时后再分次饮用,每次100-150毫升;也可吃些酸枣、山楂、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或者怡梦植物饮料酸甜口感,借助“酸味敛汗”的特性,补充津液的同时避免水分流失过快。
3.避寒:温差可控,凉食慢尝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猛灌冰饮,是伏天养生的“隐形陷阱”。室内外温差建议不超过7℃,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先擦干汗水再降温;喝冷饮时小口慢饮,让脾胃逐渐适应,避免寒湿突然侵袭引发腹痛、腹泻。
4.作息:借“子午觉”养精神
高温易让人睡眠变浅,而睡眠差又会加重疲劳与情绪烦躁。建议遵循“午时小歇,子时深睡”:午时(11:00-13:00)阳气最盛,小憩15-20分钟可恢复精力;子时(23:00前)前入睡,让阳气收敛,为次日储备能量。室温保持24-25℃,是最适合睡眠的“黄金温度”。
5.情绪:“佛系”养心,避免“情绪中暑”
持续高温可能引发“情绪中暑”——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中医认为“心主神志”,情绪波动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深呼吸等方式静心,减少焦虑与激动,让身心同处于“平和”状态。
6.传统调理:专业指导下的“冬病夏治”
对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三伏天可尝试“三伏贴”“耳穴压丸”等传统疗法:三伏贴通过穴位敷贴,借助阳气疏通经络;耳穴压丸则通过刺激耳穴调理脏腑。需注意,这类疗法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体质辨证施治才能发挥效果。
从7月20日初伏到8月18日末伏,每一天都是“修复”的好时机。无论是饮食上的“苦中寻补”,还是作息上的“顺时休息”,核心都是让身体与自然节奏同步——在高温中护好阳气,在湿热中守住脾胃,在忙碌中稳住心神。用科学的方式调理身体,不仅能安稳度过酷暑,更能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