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聚焦前沿进展,揭秘高效抗艾的关键

为遏制艾滋病流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于2014年提出了「三个90%」目标[1],随后在2021年将其升级为「三个95%」目标,即95%的感染者能够得到诊断,95%的确诊者能够获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以及95%的接受治疗者体内病毒得到有效抑制[2]。截至2023年底,全球在这三项指标上的进展分别为86%、89%和93%[3]。在中国,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达成情况为79%、93%和96%。由此可见,感染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依然是当前亟待攻克的难点[4]。

202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规划如下: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比例到2025年达90%以上,2030年达95%以上,具体应加强检测和监测,开展便利可及的检测服务、强化多病共检等[5]。

值得欣喜的是,检测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为艾滋病的更早、更快、更准确诊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推动「一站式」诊疗模式更好落地及构建医防融合屏障提供强大助力。在刚刚召开的「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第十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在相关专题讨论中均围绕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精彩分享。本期特整理相关重点内容,以供读者深入了解。

HIV诊断挑战多,快速检测方法助力打破困境

在全球防治艾滋病的进程中,如何实现HIV的早期诊断,并确保感染者尽早获得治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6]。当前,HIV诊断阶段面临的最大痛点是诊断率低和诊断延迟,这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早期治疗和管理。尤其在基层医疗环境中,传统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这进一步加剧了诊断的延误[7]。因此,快速核酸检测(如POCT核酸检测)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6]。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玉华所长提到,「三个95%」目标中的首个目标——确保95%的感染者能够及时诊断,是最具挑战性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云南省正在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创新检测技术,扩大检测覆盖面,并提高检测的精准性,推动工作持续高效开展。

在能力建设方面,云南省已采用四种快速检测方法替代传统的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以减少误判。只有在检测结果为强阳性时才确诊,否则会进行补充实验。这显著加快了诊断流程,并大大提高了检测能力。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玉华所长

施所长特别提到,云南省还在积极探索新型检测方法,推动自检的应用。一些创新的核酸检测极大促进了早期诊断,同时,POCT技术也在试点应用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此外,云南省正在通过提升医疗机构的采血检测能力扩大人群筛查范围,同时推广溯源检测,以高效发现高危人群中的感染者。未来,云南省计划推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检测与诊断的效率和精准性。

检测能力的提升,可助力推动一站式诊疗模式,深化医防融合

全面推广检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是《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中的重点举措之一[5],旨在提高艾滋病的早期诊断率,确保感染者尽早获得治疗,从而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高效整合医疗与预防资源,优化诊疗流程,成为提升艾滋病诊治质量的重要课题。医防融合的协作机制,作为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核心动力,正逐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普及快速检测技术,尤其一些创新检测方法,也是实现一站式诊疗服务的关键。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的赵清霞教授指出,「一站式服务」是实现医防融合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赵教授指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自2004年起便开始探索医防路径,依托精准筛查和核酸检测等有效手段,逐步建立了以感染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医院通过「确诊即治疗」的临床路径优化,极大提升了从筛查到治疗的全流程衔接,为医防融合的深度协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赵清霞教授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蒋健敏主任以浙江省为例,分享了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缩短确诊时间和优化诊疗流程的成功经验。蒋主任指出,在浙江省,确诊实验室设立于医疗机构内,从而大大缩短了初筛到确诊的时间。同时,疾控机构与临床医生共同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阳性告知,志愿者也直接介入到快速诊断和治疗的门诊,为患者提供治疗评估。这一模式推动了7天内启动治疗的比例,去年已达到84%以上。此外,浙江省还积极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培训,提升随访治疗服务质量。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健敏主任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梁姝所长分享了四川省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实践经验。梁教授指出,四川省已通过综合防控机制,将预防、诊疗和随访工作有机串联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业。所有参与机构可通过分级管理模式,确保不同层级间的高效合作和数据传递。她强调,这种医防融合机制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可预见实施路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姝所长

尤其在快速诊断方面,当前核酸检测已在行标和指南中确立了其在诊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四川省注重在初筛阳性患者中优先使用核酸检测。当前全省80%的区县均已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且一半的诊断工作由医院承担,为快速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她特别提到,自2022年起实施这一策略以来,到2024年底,全省已成功诊断出1,600例窗口期患者,有效推动了艾滋病防控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快速核酸检测技术选择与应用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张佳峰主任在报告中分享了《多元化HIV-1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的比较与评价》。他指出,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技术在感染诊断、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基于POCT(即时检测)技术的核酸检测产品,具备一体封闭化、便携小型化和简便快速化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和资源有限的环境。通过与传统大型设备的平行比对研究发现,POCT技术在定量检测中的表现与大型设备具有高度一致性,显示出其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可靠性。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佳峰主任

此外,HIV-1核酸定性检测对于诊断和补充实验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该技术对我国多种病毒亚型的适应性良好,至今几乎未发生漏检现象,充分展示了其在复杂流行病学背景下的可靠性。

综合来看,张主任认为,各种检测技术总体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在选择检测技术时,应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便捷性、成本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检测效果。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徐晓琴主任在报告中分享了《POCT核酸检测促进HIV感染者快速诊断研究》。徐主任指出,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流动人口大省,艾滋病的及时诊断与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截至2024年底全省诊断发现的比例为86.34%,而筛查阳性数到确证阳性数丢失率高达42.6%。

为应对这一挑战,江苏省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对POCT检测的推广与指导。2022年,一项全省范围的多中心研究评估了POCT技术在艾滋病诊断中的性能与应用价值,将POCT即时核酸检测用于WB检测结果阴性和不确定样本研究结果表明,WB检测结果阴性和不确定样本核酸阳性率高达20.6%,核酸检测可有效抓出传统路径丢失患者,且POCT技术与传统实验室大型设备在检测性能上高度一致,同时在时效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OCT能够在当天完成检测并出具结果,而实验室核酸检测通常需要7天以上。这一优势彰显了POCT技术在快速诊断中的巨大潜力。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晓琴主任

徐主任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相关政策的完善,POCT检测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结

本次会议重点围绕提升HIV诊断和防治效率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分享的各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创新检测技术、优化诊疗流程以及强化基层医疗能力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并确保感染者能够尽早获得治疗。尤其是POCT技术如快速核酸检测,已被证明是有效解决诊断延迟和低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展望未来,期待更多新的检测技术被研发出来,持续助力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高效,更快推动艾滋病「三个95%」目标的达成。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内容策划:杨兹

内容审核:陆楚楚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内容均由赛沛提供支持,转载自丁香园感染时间

参考文献:

[1].https://www.unaids.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_asset/90-90-90_en.pdf

[2].https://www.unaids.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documents/2021_political-declaration-on-hiv-and-aids_zh.pdf

[3].https://thepath.unaids.org/wp-content/themes/unaids2023/assets/files/2023_report.pdf

[4].代丽丽,等.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07):737-744.

[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2/content_6992033.htm

[6].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iv-aids

[7].关明玥,刘代安骥,陈方方,等.HIV感染者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2):313-318.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