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谱系障碍越来越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体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呼吁,孤独症不仅要早筛查早诊断,干预治疗一定要科学。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开展应用给孤独症诊疗带来了新思路,加上传统的行为干预方法,多种多样的其他疗法、手段,让家长和医生都体会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越到此时,我们越应理清思路,抓住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而让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焦虑的语言问题是由于其社交动机缺乏、不足或不恰当衍生出来的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倒退和交流性语言问题。因此,要想让孤独症孩子能在合适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话,必须首先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障碍。
做好科学干预的要点
社交干预并不是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堆里或直接上幼儿园就好了,他们得先学会跟成人沟通交流,理解成人的眼神、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听从成人的口语社交指令。成人有更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建议孤独症儿童首先要进行的是一对一的社交干预,能力提升后再到不同的场景进行泛化,再到集体环境去适应。
社交干预能否做到指令泛化很关键。儿童语言发育过程是先理解再表达,因此执行指令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指令泛化。泛化是指人和场景的泛化,有些小朋友对妈妈或一对一老师的口语指令敏感,同样的指令其他人说却理解不了;还有的小朋友仅仅在固定的场合比如机构教室听指令,换一个场景效果变差,这都是没有做到指令泛化的表现。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干预,复习、适应和泛化尤为重要。
从“一对一”到集体环境的过渡时机要把握好。这个时机的把握与孤独症儿童的进步和能力提升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理想情况是这个孩子在一对一场景中指令、安坐、应答等能力都适应良好,并且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就可以尝试集体环境适应了,由小组集体课慢慢向真正的集体场景过渡。小组集体课一般由3个特教老师、8个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孩子进行社交、认知、规则等的教育干预,是进入幼儿园小班的过渡。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等孩子长到三四岁,不做评估,不管孩子能力如何,就直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能适应和进步,但也有一部分可能衍生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问题行为和情绪等,无法在幼儿园继续上学,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