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中耳炎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体情况来展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的预防方法会有所不同。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预防儿童中耳炎的具体方法。
婴幼儿时期
1.合理调配饮食可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卧室应定时通风换气,为宝宝营造一个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境。
2.宝宝出生1个月后,妈妈就可以帮助他做婴儿体操了;6个月后开始用温水(32-34℃)擦澡,但要注意保暖,不要过冷或过热;宝宝1岁后可以适时进行日光浴,每次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3.给小宝宝喂奶时应注意其体位,不要平卧太久,应经常调换姿势,以改善后鼻孔循环,防止淤血;妈妈感冒后应停止喂母乳;喂奶时较小的宝宝应采用半垂直位,较大的幼儿采用半坐位,以防奶汁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宝宝吃奶时应避免奶头堵住鼻孔。
4.宝宝发生鼻炎时,可用0.5%盐酸麻黄碱或0.5%鼻眼净滴鼻,呼吸通畅时再哺乳。
5.腺样体肥大的宝宝,可在1岁后手术去除。
学龄时期
1.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季节转换或流行病时期,应提前做好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通过各种活动对孩子进行宣教,帮其改掉挖耳的坏习惯,学会正确的擤鼻方法。
4.定期体检,建立防治卡片,积极治疗鼻、鼻咽等疾病。
总体来说,预防儿童中耳炎就是首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这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最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反复
小儿中耳炎出现之后就比较容易出现发烧的情况,而且发烧的情况总是会反复发作。发烧是孩子身体内的抵抗力与病菌作斗争的结果,广大的家长朋友其实没有必要着急,诊断为小儿中耳炎发烧之后可以积极用药治疗。
宝宝中耳炎反复发烧怎么办
急性中耳炎是学龄前儿童的多发病。通常耳痛不超过2天。所以不要太着急,重点是观察耳痛后的听力是否有影响,尤其是3个月之后有没有影响,再考虑要不要用药。
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而诱发的一种炎性病变,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好发于春冬两季,包括非化脓性以及化脓性两种,其中非化脓性中耳炎也称为卡他性中耳炎,而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在中医上认为,中耳炎的发病是由于体内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导致的,故又称为“耳脓”、“耳疳”。
咽鼓管是中耳炎发病受感染的最主要部位,而儿童的咽鼓管相对大人而言相对较短,且显得宽而直,呈水平位,当儿童患有流行性感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时,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就会入侵咽鼓管从而诱发中耳炎,因此,儿童是中耳炎的好发人群。当3-6岁的儿童上了幼儿园后,集体生活环境也是中耳炎发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妈妈们如果发现儿童上学后如果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症状,要尤为注意。
儿童中耳炎如何诊断
儿童中耳炎,医院一般会给孩子做额头镜检查、CT扫描检查来确诊。但是由于中耳炎的种类差异,因此,在进行中耳炎的诊断时,要根据不同症状判断中耳炎的疾病类型,例如分泌性中耳炎会出现耳闷、耳痛、耳鸣、耳部有闭塞感等,医生在进行中耳炎的诊断时,可以观察到光锥缩短,变形,锤骨柄向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外露等。具体中耳炎如何诊断呢?
1、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2、拔瓶塞声:这是一种简单的中耳炎检查方法,将儿童的耳屏用手分别紧压,然后将手迅速放开耳屏,左右手分别进行试验,如果是患有中耳炎,患儿会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检查:CT检查时在儿童治疗中耳炎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检查项目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见到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从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出中耳内的病变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医生为儿童的中耳炎治疗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
本文讲了小儿中耳炎发烧的确诊方法,家长朋友如果发现孩子发烧可以去医院做一下检查,等到确诊为中耳炎发烧之后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其实只要是治疗得当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