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AML,22%AML-M5,85%经拓扑酶Ⅱ抑制剂治疗后继发性AML可见到11q23异常。常见的易位形式按出现频率依次为:t(9;11)(p21;q23),t(6;11)(q26;q23),t(10;11)(p11-15;q23),t(11;17)(q23;q21),t(11;19)(q23;p13-1),t(11;19)(q23;p13-3)等。t(4;11)(q21;q23)主要见于ALL。近年来发现的MLL部分串联重复是11q23异常的另一种形式。
a.t(9;11)(p22;q23):是11q23异常中最常见的易位形式。欧洲11q23协作组总结108例AML患者,占总11q23异常的19.64%;8是其最常见的附加异常。75%为AML-M5型,尤以M5α常见。表达CD13,CD33,CD11,CD14,CD15等髓系抗原,半数患者表达CD34,1/4患者协同表达B系标志CD10,CD19。总的预后良好。但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也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差异。低白细胞计数,年龄1~9岁,无CNS累及预后最佳。易位导致9p22上的AF9与11q23上的MLL基因融合形成MLL-AF9融合基因。
b.t(10;11)(p11-15;q23):主要见于AML-M5型患者,儿童多见,80%患者<3岁。免疫表型特征:CD13,CD33,CD11,CD14,TdT-,CD7-,半数CD34,个别病例CD10,CD19,CD56。预后不良。在该类型中,除经典易位外,变异复杂易位更常见,如插入倒位invins(10;11),inv(11)t(10;11)等。分子水平上显示MLL-AF10融合基因形成。 c.t(11;19)(q23;p13.1)和t(11;19)(q23;p13.3):t(11;19)(q23;p13.1)占11q23异常的3.8%,为AML特征性异常,年龄以成人为主。白细胞20×109/L,FAB分型M4或M5,免疫表型为CD13,CD33,CD14,CD15,CD11,HLA-DR表达阳性。预后不良,2年无病生存率50%,。易位导致MLL-ELL融合基因形成。
t(11;19)(q23;p13.3)占11q23异常的5.8%,可见于ALL、AML-M4、M5、M1、M2,以小于1岁的婴儿多见。中位生存期17.6个月。易位导致MLL-ENL融合基因形成MLL基因又称为ALL1或HRX基因,全长大于100kb,在12~15kb之间有多个大尺寸的转录本。MLL蛋白包含2个潜在的DNA结合基序(锌指和AT钩),一个转录激活域和一个抑制域。该蛋白与果蝇的triothorax基因产物同源,而triothorax基因产物是一个转录因子,能够调节胚胎发育与组织分化,因此推测MLL基因也具有调节造血细胞发育的功能。MLL基因断裂点通常发生于外显子5~11,共8.5kb的断裂点簇区,易位导致在衍生11q上保留了MLL基因的5’端序列并融合伙伴基因的3’端序列,融合蛋白内保留了MLL的AT钩与抑制域,但激活域丢失。尽管MLL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的详细机制尚未明确,证据显示融合蛋白扰乱了野生型MLL调节HOX基因表达,与白血病致病有关。含有MLL-AF9嵌合基因的小鼠能够导致AML发生,但单纯的MLL基因的紊乱并不致病,表明伙伴染色体的基因在白血病致病中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