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孙慧)4月10日,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支持的“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
期间,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邓浩青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作为在呼吸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凯西扎根中国将近二十载,始终以研发创新为引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维举措助力呼吸健康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内呼吸疾病防治的诸多挑战,凯西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在创新药物引入、健康知识普及、基层医疗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新华网:针对中国近亿慢阻肺病患者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凯西制定了哪些治疗策略?
邓浩青:我国有近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研究显示公众疾病认知率不足10%,接受过肺功能检测的确诊患者仅占12%。随着国家对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的持续重视,2024年慢阻肺病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一重要举措将有效提升公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水平,推动肺功能检测普及,促进早诊早治和基层规范化诊疗。呼吸作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保障,畅通呼吸是关乎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
作为深耕呼吸领域多年的专业企业,凯西公司始终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战略。2023年,凯西引进全球首款闭合三联吸入制剂泰尔畅®倍氯福格,该创新疗法当年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国内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新治疗方案。2024年启动的“龙腾计划”通过扩大本土化呼吸团队,着力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
中国是凯西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之一。未来,在每一次全球产品发布时,我们都会将中国市场纳入首发阵营。同时,我们将通过同步研发、开展更高效的临床试验以及产品注册工作,缩短新药从实验室研发到可供患者使用的时间。
在持续深耕哮喘及慢阻肺病领域的同时,凯西正积极推进肺动脉高压(PAH)等相关严重疾病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我们还与成都海思科医药集团就支气管扩张药物HSK31858开展合作,这是我国首个靶向DPP-1抑制剂。最近,《柳叶刀·呼吸医学》在线发表了HSK31858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与关伟杰教授联合牵头,证实HSK31858可显著降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风险,为这一长期缺乏针对性疗法的慢性气道疾病带来颠覆性突破。我们也将协助海思科把这款中国创新产品走向海外市场。
未来,我们希望解决更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让畅快呼吸成为每位患者可及的生命体验。
新华网: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凯西计划通过哪些创新维度完善呼吸健康支持体系?
邓浩青:为全面提升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未来我们将协同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公益组织及社区等多方力量,着力构建覆盖全领域的呼吸健康生态体系。通过加强资源统筹与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切实缩小区域间诊疗水平差异;同时重点推进全民呼吸健康科普教育,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哮喘等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意识,切实提升公众疾病预防与自我管理能力。
凯西中国近日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2025至2027年实施专项健康促进计划。该项目将深入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及老年社区,系统开展慢性呼吸疾病科普教育,通过专业化的健康知识传播与分享,助力老年群体建立科学的疾病认知体系,有效提升呼吸系统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在推进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同时,凯西中国持续践行生态保护责任。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的合作伙伴,企业已完成40亩荒漠化土地治理,建成2.7万平方米生态防护林带。通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促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守护全民呼吸健康。
新华网:凯西如何通过AI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呼吸疾病诊疗能力升级?这些技术应用为患者带来哪些实质改善?
邓浩青:凯西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携手意大利合作伙伴开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肺”模型。该模型可精准模拟药物在肺部的分布及作用机制,为优化药物配方、提升治疗效果提供了依据。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凯西与Aptar Digital Health联合开发了针对哮喘和慢阻肺病的数字管理平台;同时与数字疗法企业Kaia Health达成战略合作,在欧洲推广肺部康复应用“Kaia COPD”慢阻肺病管理系统。该应用程序已被列入德国数字健康应用(DiGA)目录,患者经当地医疗机构开具处方即可使用,并可享受医疗保险支付保障。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帮助患者持续追踪健康状况,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
新华网:在提升基层医疗可及性方面,凯西通过哪些创新模式推动优质呼吸治疗资源下沉?
邓浩青:中国地域辽阔,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区域,包含偏远地区人群。凯西中国秉承“以患者为中心”及“医疗公平”等理念,于2024年正式推出“广阔市场战略”,这也是凯西中国“马可·波罗计划”的战略举措之一--重点拓展四、五线城市、地级市及县域市场,通过深化区域合作网络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药品覆盖能力。
在强化药品可及性的同时,企业协同产业合作伙伴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借助医联体医共体等国家卫生网络,整合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创新构建“互联网+医疗教育”体系。通过搭建专业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专家直播授课、组织云端学术会议等方式,突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满足基层医务人员持续提升呼吸疾病诊疗技术的需求。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实现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就近看诊、获药、及随访管理的多赢局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