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三分靠药,七分靠煎":那些藏在中药煎煮里的科学密码

导语:俗话说"三分靠药,七分靠煎"。中药煎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特别强调,药材再好,如果煎煮时火候不对、方法不当,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除了常见的砂锅煎药等注意事项外,中医还传承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殊煎药方法,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全面总结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及煎煮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特殊煎煮体系。这些经过千年沉淀的煎药智慧,至今仍在影响着中药药效的发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药煎煮中的那些"门道"。

一、古人煎药的“说明书”

1、先煎:

适用药材:龟板、鳖甲、代赭石等介壳类、矿石类药物,以及附子、乌头等

操作步骤:将药材打碎,单独放入容器中用武火煮沸,转文火继续煎煮20~30分钟(介壳类、矿石类),附子、乌头类需煎煮45~60分钟

2、后下:

适用药材:薄荷、青蒿、钩藤、大黄等

操作步骤:待其他药材煎好前5~10分钟,将后下药材加入同煎

3、烊化:

适用药材:阿胶、龟胶等

操作步骤:放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或加水单独加热融化后兑入药液

4、包煎:

适用药材:车前子、蒲黄、旋复花等

操作步骤:用干净纱布袋包好药材,与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同煎

5、另煎:

适用药材:人参、西洋参等

操作步骤:单独煎煮0.5~1小时,将其煎出药液与其他药液混合

6、其他特殊方法:

泡服:少量开水浸泡(如西红花、胖大海等)

冲服:用药液或开水冲服(如三七粉、川贝粉等)

煎汤代水:先煎丝瓜络等大体积药材,用其药液替代水来煎其他药

二、"后下"里的古人的智慧

有些煎煮法一目了然,比如“包煎”防止药液混浊,防止刺激咽喉,防止药材焦化或糊化。“另煎”使贵重药材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避免浪费。“先煎”可以使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释放到药汤中,提升治疗效果。“后下”可以让薄荷、砂仁这类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充分保留药效;生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后下大黄能减少有效成分的损耗,从而增强泻下之力。

但有些煎煮方法就颇为费解,比如豆豉这味药——既无薄荷的挥发性,也不像大黄那样受热易分解,但在不同方剂中时而需要后下,时而直接混煎。尤其在经典方剂栀子豉汤(栀淡子与淡豆豉配伍)中,古代医家特地在煎煮规范中强调淡豆豉必须"后下",这种情况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药物作用原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栀子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栀子苷,具有抗焦虑、抗抑郁和神经保护作用。但在煎煮过程中,栀子苷会被淡豆豉里的“叛徒酶“(B-葡萄糖苷酶)分解,这种酶能快速分解栀子苷,使其转化为其他物质(如京尼平),导致抗抑郁效果大幅下降!

但若先煎栀子15分钟释放药效,最后下淡豆豉,既能用高温快速灭活"叛徒酶",又能保留淡豆豉的有益成分,显著增强抗抑郁效果。

栀子豉汤的”后下”不是一个简单的细节,而是古人通过千年实践总结出的“酶灭活”与“药效保留”的精妙平衡。古人虽不懂β-葡萄糖苷酶,但通过实践精准掌握了这一诀窍。其科学性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

三、老方法,新科学——特殊煎煮法的现代价值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煎煮课题组研究认为,古老的智慧仍在闪光,现代科学正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特殊煎煮法展现了中医先贤的非凡智慧——他们虽不知酶促反应、化学转化,却能凭借敏锐的观察与实践,摸索出"后下"这样精妙的方法,以最质朴的方式守护药效。而今,科学不仅验证了古法的精妙,更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煎煮技艺。

在中医药的浩瀚宝库中,仍有无数未被完全解读的用药智慧,等待我们用现代技术挖掘、验证与发扬。古方的魅力不在守旧,而在历久弥新——跨越千年,这些朴素的煎煮细节仍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细致的观察与最严谨的传承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 耿知画 岳启予 陶伟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