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范银燕、梁炜健通讯员黄丹琪
人物简介:麦智斌,主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成员、北一种植联盟认证医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显微根管技术认证医师。
擅长领域:复杂阻生牙拔除、显微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的冠根一体化修复,牙周病(松动牙)序列治疗,缺失牙复杂修复,Simplant软件辅助设计等。
职业感悟:每一颗牙齿的治愈,都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禅医口腔科主治医师麦智斌,长着一张份量颇重的面庞,戴着一副大框眼镜。自2013年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开始,就常有患者这样评价他:“看着就是一名靠谱的医生。”
事实的确如此,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以来,他以精湛的医术、“特别会聊天”的性格等为笔划,将“靠谱”二字刻进骨子里。
禅医口腔诊疗室内,麦智斌医生正在为患者治疗
少年立志成为医者是唯一
成为一名医生,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麦智斌在少年时代关于未来职业的唯一定义。
少年时,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爱看电视剧,尤其是《大长今》《医道》《白色巨塔》等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但不同的是别人追的是剧情和明星,而他却在心中埋下了从医的种子:救死扶伤,济世为怀。
高考后,他如愿考入南方医科大学,却因专业调剂与临床医学失之交臂,转而学习口腔医学。他曾经失落过:“救死扶伤”的人生,今后是否就“擦肩而过”呢?
但这样的情绪非常短暂,他很快就发现了口腔医生的职业价值:两个舅舅因为长期牙齿不好,不能好好咀嚼食物,发展到胃不好,最后导致胃溃疡,身体也变得消瘦。这让他顿悟:口腔医生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惊心动魄的抢救,而在于守护患者最平凡的幸福——让他们能畅快地吃饭,健康地生活。
从此,他不再犹豫,在口腔医学的领域里深耕不辍,信念坚定的他,开始在口腔医学领域一路前行、乘风破浪。
精准治疗拔除“心头大石”
“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把这两颗牙齿拔出来,太神奇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感谢的话。”30岁的患者小婵(化名)说,拔掉的不单是阻生牙,也是一块心头大石。
原来,困扰她多年的两颗复杂阻生智齿,不仅深埋骨内,还紧贴牙弓末端,此前多家医院都建议全麻住院手术。"一想到要住院一周,费用又高,我就一直忍着。"小婵说,后来实在忍不下去了,在朋友介绍下,到禅医口腔找到了麦智斌。接诊后,麦智斌给出了在门诊拔牙的方案,在微创前提下,胆大心细的他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手术。
"高效精准的技术没有捷径,"麦智斌分享道,"除了日复一日的临床积累,我更注重每个病例的复盘优化。就像下棋,既要练基本功,更要思考最优解法。"这种持续精进的专业态度,正是他能够化繁为简的秘诀所在。
麦智斌不仅以复杂阻生牙拔除见长,更精于显微根管治疗这一精准牙科技术。与传统治疗相比,显微技术的突破性优势在于:光学放大系统可将根管结构放大20倍以上,使医生能清晰辨识根管形态、定位微小根尖孔,甚至发现传统手段难以察觉的侧穿、钙化根管等隐匿问题。"视觉精度决定治疗质量,"麦智斌强调,"看得越清,保牙希望越大。"
患者杨先生正是这一技术的受益者。两年前他在其他医院接受传统根管治疗后,持续牙痛却始终找不到病因。转诊至禅医口腔后,CBCT三维影像结合显微探查,终于揪出那个被遗漏的隐蔽牙根——这正是长期疼痛的元凶。在显微镜引导下,麦智斌精准清理感染组织,完成三维充填。"折磨两年的'隐形杀手'被解决了,"杨先生感慨,"以后可以好好吃饭了,把身体养好。”杨先生说。
不断突破 重建快乐生活
麦智斌是一个敢于突破自己的人,在学习上、业务上均是如此。他希望用医术重建的,不仅仅是牙齿,还有生活的尊严和快乐。
30多岁的李怡(化名),长着一张漂亮的脸,可是因为一口颜色发黑的四环素牙,她从来不敢露齿笑。久而久之,她似乎就不会笑了。经过细致的沟通,麦智斌为其定制了16颗牙齿美学贴面方案。两个月后,当看到镜中焕然一新的笑容,李怡笑了,拉着麦智斌一起拍照,说:“今后,我终于可以自信‘笑对人生’啦,谢谢你,麦医生。”
麦智斌善于突破自己,也善于“建立”:即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麦智斌医生深谙"治牙先治心"的沟通艺术。在很多患者看来,他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牙齿治疗基本上都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所以很多人对看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心理。医生在治疗之前,必须让他们先放下恐惧。”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他常常夸赞患者:“能来就诊,你就已经很勇敢了。”这种独特的"心理麻醉"源于他对牙科恐惧的深刻理解:"当患者张开口腔时,暴露的不仅是牙齿,更是一份脆弱的信任。"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沟通,让这位年轻医生收获了"有着老专家般令人安心的气质"的评价。“他明明很年轻,但是给人感觉就是一名靠谱的‘老医生’。”很多患者这样说。
时光不断向前,少年医者初心从未改变。如今,他在学习之路上持续攀登,探索更远的远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