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养生保健 > > 正文

出伏后35天身体易“闹脾气”?5件护理事宜记牢,秋天少生病更舒适

出伏意味着夏季高温高湿天气逐渐退场,但此后的35天却是一年中“多事之秋”的健康关键期。此时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调节功能难以及时适应,呼吸道、肠胃、关节等部位易出问题。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秋季生病几率,安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及时调整衣物,拒绝“秋冻”过度。出伏后气温波动大,尤其早晚凉意明显,若仍延续夏季“露腰、露脚踝”的穿着习惯,易让寒气入侵身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不适。上身可穿轻薄透气的长袖衬衫或薄针织衫,方便白天升温时增减;下身搭配长裤,重点保护腰腹和脚踝,避免寒气从下肢侵入。早晚出门或在空调房时,随手拿一件薄外套,感到凉意就及时穿上,防止受凉;中午气温升高后再脱下,避免出汗后吹风着凉。

调整饮食结构,养肺润燥护肠胃。出伏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加快,且肠胃功能在季节交替时较为脆弱,饮食不当易引发便秘、腹泻等问题。日常饮食中增加梨、银耳、百合、莲子等润燥食物,可煮成银耳百合汤、冰糖雪梨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刚出伏时,肠胃对生冷食物的耐受度下降,冰淇淋、冰镇饮料、生鱼片等要尽量少吃;油炸、辛辣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也需控制食用量,避免引发肠胃不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伤阳气。夏季很多人习惯晚睡,出伏后若不调整作息,会导致阳气受损,免疫力下降,增加生病风险。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让身体有充足时间修复,增强抵抗力。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防秋乏。出伏后天气转凉,人体易出现“秋乏”症状,适当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缓解秋乏,但运动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出汗过多,引发感冒。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每周运动3-4次即可,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惫为宜,避免过度运动消耗体力。

做好呼吸道防护,减少病菌入侵。出伏后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易受损,且早晚温差大,冷空气刺激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或早晚外出时,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灰尘、病菌进入呼吸道,减少感染风险。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同时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出伏后的35天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关键阶段,也是疾病高发期。只要从穿衣、饮食、作息、运动、防护等方面全面调理,就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秋季生病的可能,安稳舒适地度过秋天。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