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养生保健 > > 正文

出伏养生别忽视!阳气收敛时做好“四防”,护好身体迎秋天

出伏意味着三伏天结束,天气逐渐转凉,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慢慢滋生。人体也需顺应节气变化调整养生方式。忽视节气特点容易受秋燥、寒凉等影响引发不适,做好“四防”才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守护健康。

防秋燥是关键之一。出伏后降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秋燥”会逐渐显现,易导致皮肤干燥脱皮、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还可能引发便秘、咳嗽等问题。此时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可煮梨水、蒸梨)、银耳、百合、莲子等,帮助补充身体津液;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如冬瓜、萝卜、葡萄、猕猴桃,补充维生素和水分;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炸鸡),减少对咽喉和肠胃的刺激,防止加重燥性。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室内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60%,尤其长期处于空调房或暖气房时,减少皮肤水分蒸发;洗澡水温控制在38℃以内,避免用强力清洁产品,洗完后及时涂身体乳,保持皮肤滋润。

防受凉同样重要。出伏后昼夜温差加大,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但夜间气温明显下降,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入侵身体。尤其是腹部、背部、脚部等部位受凉,可能引发腹泻、感冒,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阳气受损,不利于秋冬季节的阳气储存。早晚外出时携带薄外套或披肩,遇到降温、刮风天气及时穿上,避免腹部和背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夜间睡觉时盖薄被或毛巾被,尤其注意脚部保暖,可穿袜子睡觉(若习惯),防止脚心受凉影响气血循环;避免过早穿厚重衣物,遵循“春捂秋冻”适度原则,让身体逐渐适应凉爽气候,增强抵抗力。避免长时间待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树荫下),减少寒邪入侵机会;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冷风直吹身体,防止受凉感冒。

防贪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出伏后虽天气转凉,但部分人仍习惯吃冷饮、喝冰水或长时间吹空调,这种行为会损伤脾胃阳气。此时脾胃功能随阳气收敛逐渐减弱,生冷食物和寒凉环境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湿气内积,影响后续身体状态。暂停或减少冷饮、冰水果、生鱼片等生冷食物摄入,即使天气炎热,也选择常温食物;喝温水或温茶(如菊花茶、陈皮茶),避免冰饮刺激肠胃;吃瓜果时可常温放置后再吃,或煮成汤羹(如南瓜汤、苹果汤),减少对脾胃的寒凉刺激。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使用空调时避免风口直吹身体,可调整风向朝上或使用挡风板;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的时间,多呼吸室外新鲜空气,让身体适应自然温度变化。

防秋乏也是重要方面。出伏后阳气收敛,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加上夏季消耗过多能量,易出现“秋乏”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若忽视秋乏,长期疲劳状态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可能降低身体免疫力。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晚上尽量在22:30前入睡,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中午可短暂午休15-30分钟,帮助恢复精力,但避免过长时间午睡(超过1小时),防止晚上失眠,打乱作息节奏。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疲劳感;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剧烈跑步、高强度健身),防止过度消耗阳气,反而加重乏力;运动时间选择上午或傍晚,避开正午炎热时段,减少身体负担。

出伏后的养生关键在于“顺应节气、平衡阴阳”,做好防秋燥、防受凉、防贪凉、防秋乏这“四防”,才能让身体适应阳气收敛、阴气初生的变化。日常中结合饮食、作息、运动等细节调整,既能缓解节气带来的不适,也能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安稳度过季节交替期。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