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贪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出伏后虽天气转凉,但部分人仍习惯吃冷饮、喝冰水或长时间吹空调,这种行为会损伤脾胃阳气。此时脾胃功能随阳气收敛逐渐减弱,生冷食物和寒凉环境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湿气内积,影响后续身体状态。暂停或减少冷饮、冰水果、生鱼片等生冷食物摄入,即使天气炎热,也选择常温食物;喝温水或温茶(如菊花茶、陈皮茶),避免冰饮刺激肠胃;吃瓜果时可常温放置后再吃,或煮成汤羹(如南瓜汤、苹果汤),减少对脾胃的寒凉刺激。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使用空调时避免风口直吹身体,可调整风向朝上或使用挡风板;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的时间,多呼吸室外新鲜空气,让身体适应自然温度变化。
防秋乏也是重要方面。出伏后阳气收敛,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加上夏季消耗过多能量,易出现“秋乏”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若忽视秋乏,长期疲劳状态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可能降低身体免疫力。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晚上尽量在22:30前入睡,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中午可短暂午休15-30分钟,帮助恢复精力,但避免过长时间午睡(超过1小时),防止晚上失眠,打乱作息节奏。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疲劳感;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剧烈跑步、高强度健身),防止过度消耗阳气,反而加重乏力;运动时间选择上午或傍晚,避开正午炎热时段,减少身体负担。
出伏后的养生关键在于“顺应节气、平衡阴阳”,做好防秋燥、防受凉、防贪凉、防秋乏这“四防”,才能让身体适应阳气收敛、阴气初生的变化。日常中结合饮食、作息、运动等细节调整,既能缓解节气带来的不适,也能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安稳度过季节交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