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诊断偏倚”,是指用于筛检的病变临床意义不大。如果没有筛检,这部分患者不会被诊断出来,会因其他疾病死亡。但因为做了筛检,这些个体被发现、确诊患病,并被计入患者总数中,可是其生命周期长度不变。
即使在医生群体中,都存在过度诊断偏倚。一项涉及全美400多位、行医十年以上的医生调查显示,几乎一半(47%)受访者认同,检查出更多的癌症病例,就能证明癌症筛查能挽救更多生命。事实上,筛查在不吸烟者身上发现的多为惰性癌症,没有临床症状、进展非常缓慢。甚至一些被认为是侵袭性的病例,也有20%-25%为“过度诊断”。
而“领先时间偏移”是指患者生存获益被夸大的现象。“举例来说,有两个同龄的患者。第一个人于3年前被确诊肺癌,通过治疗,昨天过世。还有一个于5年前确诊,经过综合治疗,昨天去世。粗看之下,第二个患者比第一个多活两年。事实上,两个人生命一样长,治疗没有延长第二个患者的生命。”陈海泉提出3个判断“过度诊断”的标准:第一,良性不能当恶性开;第二,早期不能当晚期开。第三,选择合适的时期,不能影响人生轨迹、职业生涯。
一方面是越早发现、能彻底治愈,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是可能存在过度诊断偏倚。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全世界都没有答案,我们仍在努力。”陈海泉说。
三低筛查方针:低危低龄低频
“过往肺癌诊疗看的是期别。大家觉得Ⅰ期手术效果好。最终,仍有1/4的Ⅰ期患者会在5年内离世。这提醒我们,早筛有益的前提一定是针对合适人群,目的是针对进展性癌症、在能治愈阶段进行干预。”陈海泉说,要让患者知道识别低风险病变、惰性肿瘤的益处和危害。
陈海泉认为,对低危人群,或应提倡低龄低频。比如,二三十岁者,今年做了LDCT,结果为阴性,可以10年后再做。他曾撰文提出“低龄、低频”理论,并邀请同道“挑战”。“有人说,患者今天查没问题,第二天癌细胞开始生长了。那能不能等10年那么久?我的观点是,如果是发展较快的侵袭癌,年年查也可能赶不上早期治疗。若是惰性癌,10年后可能还是早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