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疾病常识 > 胃癌 > 正文

哪些晚期胃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胃癌迈入“靶向”治疗新时代

循环游离DNA与疗效的相关性

ctDNA具有无创、动态的优点,是一种新型血浆生物标记物。本研究中,采用73基因panel测序法估测ctDNA中的突变负荷。23例患者同时检测了组织和ctDNA的突变负荷,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较高(r2=0.54)。

根据ctDNA突变负荷将患者分为三组,高突变负荷组有效率为83%,中+低突变负荷组仅为7.7%,并且高突变组PFS有延长的趋势。

比较治疗6周后和治疗前的ctDNA水平,4名升高的患者在100天之内出现疾病进展。而治疗后下降的患者疗效相比更为显著。

研究意义

该研究利用多种分子检测方法,系统地展示了对免疫治疗敏感的晚期胃癌患者的分子特征,筛选出一系列可能预测免疫治疗敏感性的分子标记物,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工作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该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临床验证了EBV(+)胃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高度敏感性。6名EBV(+)患者全部有效,疗效持续时间达到8.5个月,并且其中5名患者没有携带大量肿瘤突变负荷,提示EBV(+)胃癌与MSI-H胃癌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两类患者人群基本没有重合。

EBV(+)胃癌常常携带中-低突变负荷、PD-L1高表达,而MSI-H的患者具有高突变负荷、PD-L1高表达的特点。EBV状态是独立于MSI状态和肿瘤突变负荷,能够额外筛选出一组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分子标记物。

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约占胃癌整体的10%,即采用原位杂交法能够在胃癌细胞中检测到EBV编码RNA(EBER)的一类亚型。EBVaGC男女发病率约为2:1,且60岁以下患者多见,常发生于近端胃,如贲门、胃底、胃体等处。肿瘤形态上多形成溃疡型肿瘤,通常为中低分化。

EBVaGC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包括DNA过甲基化和PD-L1高表达等,提示EBV能够作为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标记物[5]。根据该研究的结果,EBV状态应该在胃癌患者中作为常规检测。

上一页3/5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