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疾病常识 > 胃癌 > 正文

胃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晚期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实践成效显著

中国特色高发肿瘤60%-80%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国家,在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及我国是胃癌高发区,中国胃癌每年新增病例约40万例,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2%,也就是说全球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4位在中国。

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三。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生活饮食因素、宿主基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且人们普遍缺乏做胃镜筛查胃癌的意识,60%~8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不仅如此,针对晚期胃癌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新药研发也迫在眉睫。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治疗胃癌领域中的应用

早在1800年,人们就发现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至关重要。VEGF/VEGFR传导系统是肿瘤血管生成中主要的信号通路。目前已知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有3种,VEGFR2在促血管生成效应中起首要作用,包括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对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等。因此针对VEGFR2的靶向药物或可为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但目前这类靶向药物在多个肿瘤领域的探索结果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胃癌领域靶向治疗的探索尽管曲折却成绩斐然。荟萃分析显示,血管生成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胃癌组织VEGF高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这一风险在亚裔人群中更为显著。多项研究一致证实了干预 VEGFR2信号传导通路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阿帕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内新血管的生成,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口服给药后,在药效靶器官(肝、肠、胃、肺)分布较高。联合细胞毒类药物能显著增加疗效,稳态下半衰期为18.6小时。阿帕替尼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的患者,给予阿帕替尼850mg,每日1次,结果显示,艾坦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可达7.6个月,较对照组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下降近40%。

上一页2/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