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市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王蔷(化名)解释道:「比如之前包含项目最全的『肝功一号』、『甲功全套』这些拆了,相对比较精简的『甲功二号』之类的,就还有保留。」
此外,浙江文件也提到,医疗机构可以按需自行设置检验项目组套,但必须按照「最少够用」原则科学设计,且需经过科室和医疗机构两级评估审核,并至少每年一次对检查检验项目组套进行统一梳理评估。
除了浙江省,据了解,许多地方均已开展相关工作,但官方文件尚未公开。
西部地区某二甲医院检验科技师张云(化名)就表示,在国家出台文件后不久,整个医院就已经将所有检验项目拆分为单个单位。「领导的意思是等到市里再出文件再考核,就来不及了。不如先干了省的后期天天加班搞。」
为什么检验项目要如此大张旗鼓地「爆改」?其实答案在去年就已经浮出水面。
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飞行检查发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严重不到位》,文中直接点名「检验套餐」:一家医院设置的不同检验套餐包含有相同的检验项目,被定性为「过度诊疗」,涉及费用达187.5万元。
今年以来,多地医保局已陆续公布第一批飞检违规案例,其中各种过度检查或者无意义检查的事件屡见不鲜:老生长谈的有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过度检测,离谱的也有1次住院无指征开展4次梅毒、3次丙肝检测,或为60岁以上患者普遍开展性激素检测等等。
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博士孙聪(化名)认为,根据目前部分卫生经济学模型测算,过度检查项目可能浪费的医保资金在5%左右。
风暴之中,临床与医检双双阵痛?
当检验项目需要「全面梳理」并「重新设计」后,不管是临床一线还是在检验科窗口内,忙碌的身影总是更多了起来。
首先就是检验科的医师和技师们,四川某三甲医院检验科技师吕方(化名)透露,自从拆分之后,几乎所有的检验科员工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一筐筐样本里「当侦探」,才能知道这管血到底该送去哪个仪器组。
「举个例子,以前一个条码直接对应了『肝功能几项』,我们一看颜色就知道送生化。但现在,一管血上面的条码扫出来只有其中一个单项,其他项目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对着医生的开单进行手工核对,再输入到检验机器上去。」
为了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吕方介绍,现在他们医院目前的要求就是将所有的检验项目全部拆分为独立单位,之后再通过和各个科室的共同研讨会进行「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