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生输头孢过敏死亡一事传来最新进展。据《南方都市报》5月7日消息,涉事医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当地卫健委已经牵头成立调查小组。
综合媒体此前报道,4月15日,该患者因腹痛呕吐前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在接受头孢注射4分钟后出现不适,随后意识丧失、口吐白沫。4月20日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后,家属曾质疑医方在进行头孢输液治疗时未进行皮试。医方则表示,治疗的诊断明确,有使用头孢类药物指征,并无禁忌证。
事实上,《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曾于2023年发表了一项涵盖全国4003家医院的调查,发现有2114家医院并无头孢皮试的要求,其中的1391家是在国家卫健委颁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下称《指导原则》)后取消的。
长期以来,头孢皮试因假阴性、假阳性率高,被认为难以准确预测患者是否会过敏。《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除非患者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或是药品说明书规定需进行皮试。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项云告诉“医学界”,《指导原则》的发布是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除了规定需要做皮试的情形外,该院彻底取消了常规的头孢皮试,“过去我们会给患者进行皮试,但它实际的临床作用不大,更多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
为何头孢不需要皮试
头孢菌素和青霉素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皮试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该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抗体,预测Ⅰ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