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春季警惕心血管疾病“突袭”!做好这几件事,给身体 “上保险”

谷雨节气,雷雨天气与起伏不定的气温,让本就脆弱的心脑血管健康压力增大。在这个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季节,我们应该如何打好这场保卫战?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李志主任团队为您支招。

春季心血管疾病高发,这些信号要警惕!

1.胸闷胸痛

春季气温波动较大,血管易收缩。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气相通应,春季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可能会引起胸部压迫感,若持续数分钟不缓解,需警惕变异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胸痛剧烈、不能缓解时应注意两个120:第一是及时拨打120,第二是黄金抢救时间120分钟,时间就是心肌!

2.头晕乏力

血压异常或脑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古人云:“眩晕乃中风之渐也”,头晕之症不能排除为中风先兆,需引起高度警惕。

3.呼吸困难

平卧时呼吸困难、晚上睡觉难以躺平,是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需及时就诊。

春季居家护理五大关键行动

1.每日监测,数据记录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监控自己的血压情况。晨起空腹、服药后2小时、睡前各测1次,并记录波动趋势(正常值<140/90mmHg),如血压波动较大可以就医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了解自己24小时的血压波动情况。

心衰患者应注意自己的体重管理:心衰患者每日晨起称重,3天内增重≥2kg需警惕心衰病情反复引起的水肿,及时就医。

2.精准用药,避免误区

按时服药:降压药不可随意停用,阿司匹林需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警惕相互作用: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神药,但应避免与西地那非(伟哥)同服,可能引发致命低血压。

3.饮食调节,低盐低脂

限盐技巧:每天盐摄入量应小于5g,可使用限盐勺精确、科学控盐,避免腌制食品,用柠檬、香草替代酱油调味。不宜太过,避免过分限盐引起的低钠血症。

优质蛋白选择:推荐摄入鸡蛋、深海鱼、豆制品,减少红肉的摄入,有助于改善血脂,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4.科学运动,循序渐进

一般人群建议每周5次持续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推荐快步走、游泳、羽毛球、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心梗恢复期:术后2周内以床边活动为主,4周后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慢走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

运动禁忌:胸痛发作、血压>160/100mmHg时应避免运动,静息心率>100次/分需咨询医生。

5.心理支持,情绪疏导

焦虑识别:失眠、心悸、过度担忧可能是心理应激信号,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

家属参与: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学习急救技能,营造无烟环境,减少患者心理压力。

春季如何养心护脉?

1.中医视角下的心血管养护原则

疏肝理气:春季肝气旺盛,易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可遵医嘱使用玫瑰花、陈皮等疏肝理气药材。

调和阴阳:春季阳气升发,避免熬夜耗伤阴液,建议早睡早起(22:00前入睡,6:00后起床)。

顾护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忌食生冷,推荐山药、小米粥等温养脾胃。

2.春季季节专属护理建议

防寒护阳:注意重点部位保暖,如后颈(大椎穴)、胸口(膻中穴)、脚踝(三阴交),避免寒气直侵心脉。晨起可服一杯温姜水以助“春夏养阳”生姜3片+红枣2颗煮水,驱寒暖胃(高血压患者慎用)。

食疗润燥:

降压护心茶:菊花5g + 山楂10g + 枸杞10g,沸水冲泡代茶饮(糖尿病患者去枸杞)。

滋阴润燥粥:银耳15g + 百合10g + 燕麦50g,慢火炖煮,预防春季血液黏稠。

节气穴位按摩

内关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每日按压3分钟,缓解胸闷心悸。

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10分钟,提升免疫力,调节血脂。

3.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时,避免同时大量食用当归、丹参等活血中药,以防出血风险。

膏方进补需谨慎:心血管患者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定制膏方,不可盲目服用阿胶、鹿茸等滋腻补品,也不要偏信“安宫牛黄丸”可以预防中风而误服。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李志主任提醒大家,请谨记春季护心口诀

疏肝理气是关键,早睡早起养阳气;

活血温阳不过燥,中西结合护心脉!

上一页3/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