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家有孤独症宝宝怎么办?儿科专家教你少走弯路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社交干预有别于单纯的认知干预,虽然口语指令的执行需要认知工具作为载体,提升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提升认知能力,但要防止顾此失彼,只做认知而忽视了社交。

语言干预要重视交流性。语言干预是很多家长最主要的诉求。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家长要知道,孤独症儿童真正欠缺的是交流性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的孩子会说”上面。我经常遇到干预一段时间复诊的孤独症儿童发声性语言出现,能数数、背诗、认识颜色,甚至能背诵大段的故事,但依然不能与人交流,不会回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等问题,分不清“你我他”代词使用,或者答非所问、自言自语,这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语言干预。甚至为了迎合家长需求,还存在一些强迫性的“开音”治疗,这对孩子的身心反而可能造成进一步损伤,不推荐尝试。

谨记4个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语言干预至关重要,但也较为复杂。我特别希望家长在陪伴孩子干预的过程中能够记住以下4个关键词。

系统工程:孤独症是神经发育性疾病,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干预重点也不同。家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现阶段儿童需要干预的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恰当的干预方法。同时,要系统性考虑后续目标计划、干预方法。

难:孤独症干预不仅家长觉得难,作为临床医生,我也觉得好难。门诊中,有些干预方法给家长讲得口干舌燥,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到了实操就更难了。其实,我比家长们更希望出现一种药,孩子吃一颗就好,但至少目前不现实。只有理解干预的难,才能保持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否则容易经常陷入焦虑。

上一页2/3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