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好,我是乙肝小三阳,目前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请问有必要吃保肝药吗?」
「医生您好,我体检查出转氨酶升高,医生给开了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保肝,吃了一个月,但转氨酶还是很高,请问我应该怎么治疗?」
几乎每个月,@肝病梁韬都会收到类似的患者问询。其中,「保肝药」这个词语被反复提及。
而在患者转氨酶中轻度异常的情况下,梁韬对于保肝药问询的回复大多是:没必要吃。
「我个人对保肝药本身持保留态度」梁韬说,「肝功能异常,重点在于对病因的治疗,只要转氨酶稍有偏高就用保肝药,还是缺乏严谨性。甚至不少案例,肝功能正常也用保肝药,就更缺少循证医学依据。」
「肝脏有极其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病因去掉,肝细胞自己就修复好了。只有那种病因没法去除的,这种可以再讨论。」梁韬补充道。
一年吃掉百亿的药,指南怎么说?
在中国临床,保肝药是一个医生和患者都耳熟能详的概念。
有论文显示,在西安某医院中,保肝药销售金额在2018年~2020年时间里,从39.52万增长到58.39万。另一篇对某院保肝药临床应用分析的论文则提到,该院有20个科室都开出了保肝药处方,其中使用较多的科室包括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血液风湿免疫科和感染科等。
据IQVIA数据,2016年至2019年,中国保肝药物市场总规模稳定在115亿人民币以上,尽管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市场规模仍保持在100亿人民币以上。
然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围绕保肝药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2019年,中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然而为何国外根本没这药》的文章,将保肝药推上了风口浪尖。
文章犀利地指出,在中国临床常被用于结核、肝炎等疾病的保肝类药物,实际上在WHO和国外的一些医学指南中,并没有被推荐使用。
美国胃肠病学会于2014年发布了全球第一个针对临床实践的药物性肝损伤指南——《特殊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诊断和管理》,其中表示:「对于伴或不伴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目前无确定的治疗方法。然而,在伴有早期ALF的成人患者中,可考虑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原因在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对早期昏迷期患者有疗效的证据(有条件推荐,低水平证据)。」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截图
而2019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的《EASL临床实践指南:药物性肝损伤》则提到:「N-乙酰半胱氨酸用于改善对乙酰氨基酚以外药物引起严重肝损伤的疗效尚未得到确证(推荐强度:D级别;证据:4级研究);熊去氧胆酸用于改善严重肝损伤的疗效尚未得到确证(推荐强度:D级别;证据:4级研究)」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