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中医得排队?想获取食疗养生方案缺乏途径?这届年轻人正在开启最硬核的方式养生:向AI咨询养生。
但中医大模型在成为“新风潮”的同时,我们发现,市面上不少中医大模型多是被动应答,回答比较笼统,仅凭用户输入的症状关键词直接生成结论,导致建议过于模糊,借鉴价值不大。而且,多数中医大模型仅提供基础辨证,缺少个性化干预方案(如食疗指导),难以满足用户全流程健康管理需求。
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正在用算法打破这一局面。作为传神语联在中医AI领域的研究性成果,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基于传神语联全自研的混合熵(moH)技术架构,打造“专家级主动问诊、营养师级食疗规划”的中医AI助手,为用户提供智能问诊、辨证分析、方剂推荐、健康管理等全流程服务,让用户享受到个性化的中医诊疗体验。
千年中医智慧如何“可学可用”?AI是突破口
《中国中医药白皮书》预测,2025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3.1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但该数据背后暗藏三大断层。一是名医资源断层,全国仅数万名中医执业医师掌握完整辨证体系。二是知识传承断层,中医传承主要依赖老专家口传心授。三是服务效率断层,患者平均需往返医院多次才能获取完整调理方案。总结来说,中医亟待一场数字化变革。
传神语联研究院执行院长、素问实验室主任曹主任表示:“我们开发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的初心,正是希望用AI技术传承中医的知识与诊疗经验,将其转化为普通人能看懂、用得上的方法。”
具体来看,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依托传神语联全自研的混合熵(moH)架构,对中医数据、中医知识进行层进式训练,加速中医大模型从数据到医者的演进。
第一层,训练基本能力。通过将人类知识放入模型中训练,锁定通用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让大模型具备推理及泛化能力;
第二层,训练中医知识。通过输入中医数据(典籍、名方、医家心得),让大模型长出丰富的中医知识与诊断能力,强化辨证论治规则与方剂配伍逻辑;
第三层,训练模型体验。通过模拟临床决策与反馈优化临证应变能力,让大模型具备“临证从容,方证相应”的看诊能力。
基于moH架构,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突破了传统AI“标准化诊疗”局限,基于实时学习能力,稳定且长期记忆用户健康信息,支持动态个性化的方案生成,形成长期服务用户健康的能力。
临证从容方证相应,AI驱动的主动问诊中医大模型
一位常年加班的程序员点开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问诊界面,输入“头痛欲裂、肩背僵直、入夜视物模糊”以及个人关键信息,即刻触发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辨证逻辑,快速给出中药方子,同时推荐食疗法。短短几分钟,一场中医诊疗流程就顺利完成了。
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在问诊过程中,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释放“临证从容方证相应”的价值,从患者的描述中解析出症状,并主动引导用户补充更多信息,基于动态化判断,做到依症适配经方、随症智能加减,实现“一人一方”。
以失眠为例,任度·素问大模型会引导你给出年龄、失眠的具体表现等基础信息,给出初步辨证分析。在追问引导用户进一步补充信息后,得出最终辨证结论,开具中药处方,并给出用量、用法、方剂解析、生活调理建议等。
如果觉得中药煎煮比较麻烦怎么办?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还能提供中成药组合方案,并标出注意事项。如果后续想采用食疗的方法,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也会给出相应的方案。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通过多轮对话、主动询问、反复询问等精准采集患者症状、脉象等信息,结合海量中医典籍理论,自动完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复杂分析,是能从问诊、养生多维度为你的健康全面考虑的大模型。
开放合作,共推中医发展新高度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健康理念正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的饮食和作息调理,还能实现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念。
面向未来,任度·素问规划出了三大发展方向:
开放合作,共建生态。目前,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还处于研究阶段。传神语联期待中医专家、医疗机构、诊所及科技公司共同参与优化,推动模型在基层医疗、家庭健康等场景的落地。
AI for Science。任度·素问大模型的本质是“用AI研究中医”,未来它不仅是一位“AI大夫”,更将成为中医研究的辅助工具,帮助学者挖掘古籍中未被充分理解的规律。
收集反馈,持续迭代。传神语联将积极收集反馈,优化诊疗逻辑。例如,针对方言表述、症状描述的差异性,推动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的智能化。
当年轻人通过手机就能获得调理方案,当基层医生能用AI验证辨证思路,中医才能真正走出古籍,融入现代健康体系。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将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加速传统医学的“数字焕新”,让中医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