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脑缺血性疾病 > 正文

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③颅内压(ICP)≥30mmHg。

④年龄≤70岁。

⑤排除系统疾病。

决定手术成败和远期功能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手术时机的把握。许多作者认为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减少梗死面积,降低并发症,有利于以后康复。Reike认为进行手术最晚不能超过的时间是:瞳孔已有改变,并对脱水等治疗无反应。当瞳孔已散大固定后即不宜手术,并认为连续ICP监测可为早期手术提供指导作用,一旦脑干发生不可逆损伤,手术效果必差。Koadziolka认为在出现第一个脑干体征时,即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时宜尽快进行开颅减压术。而Dalashaw则认为若神经功能进行性加重,不必等出现脑疝体征时即可行手术治疗。另外对主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认为最好不行此手术,因为即使病人术后得以生存,但生活质量较差。因此应根据病人的神经系统体征变化,连续CT检查和ICP监测进行综合分析,决定最适合的手术时机。

(2)大面积小脑梗死: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小脑梗死后由于脑水肿而出现逐渐加重的占位效应。表现为脑干受压移位、四脑室移位变形,伴有阻塞性脑积水。临床表现除小脑症状外,还有脑干损害和ICP升高症状。由于大面积小脑梗死死亡率极高,及时进行减压性手术的观点已在许多学者中形成共识,并认为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措施。

早在1956年Fairburn和Lindgren等首先报道枕下减压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Heros认为手术目的不是针对脑梗死本身,而是针对因脑水肿所继发的脑干受压和脑积水。因此对小脑梗死病人应密切观察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和MRI。另外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尚需对脑干原发和继发性损害进行鉴别,若发病一开始就有脑干体征,表明为原发性脑干梗死,如早期结合脑血管造影和MR检查则诊断更易明确。原发性脑干梗死不宜手术,继发性脑干受压则是手术指征。同时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也是选择手术应该考虑的因素。

上一页7/8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