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5岁女童因游泳和泡温泉后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的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据家长在社交平台自述,孩子于6月7日和14日两次接触淡水水域后,于6月22日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等症状,次日病情急剧恶化并昏迷,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医院确诊其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目前患儿仍处于危重状态。
了解病原生物学特征,警惕其致病机制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如湖泊、河流、温泉)及土壤中。其生命周期包括滋养体、鞭毛体和包囊三种形态,其中滋养体具有强感染性。该原虫对温度敏感,在35℃-37℃的温水中繁殖活跃,且能耐受46℃高温,甚至在4℃环境中仍可存活12个月以上。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鼻腔接触污染水体引发。当含病原的水经鼻腔呛入时,滋养体可沿嗅神经穿过筛状板,直接侵入大脑前叶基底部,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其致病机制包括:
直接侵袭:通过分泌细胞毒性蛋白酶破坏脑组织;
免疫逃逸:绕过血脑屏障,快速引发炎症风暴;
组织破坏:导致脑实质坏死、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骤升。
伏期通常为5-8天,早期症状(如高热、剧烈头痛、呕吐)与普通脑膜炎高度相似,易误诊。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在1周内出现颈项强直、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直至死亡。确诊依赖脑脊液涂片镜检发现滋养体或PCR检测病原DNA,但基层医疗机构常因缺乏诊断经验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