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和青霉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分解产物尚未完全明确,不同头孢菌素的侧链结构不同,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目前也并无统一的头孢菌素皮试试剂。
项云告诉“医学界”,青霉素皮试有统一的配液标准,但头孢皮试的配液多根据医护人员既往经验,或参照青霉素标准,“加上头孢菌素本身特性,预测准确率很低,皮试结果对于患者是否真的会发生过敏反应,并没有太大的提示作用。”
2004年,日本专家组的一项研究发现,无法找到任何头孢菌素皮试能预测过敏性休克的证据,相比不开展皮试的美国,日本的相关过敏发生率反而更高。
2013年,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头孢菌素皮试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0%,意味着研究中相应的皮试结果均为“假阳性”。
这造成的一个现象是,那些本该在头孢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可能因不准确的皮试结果,无法接受更恰当的治疗,并加剧了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李璐告诉“医学界”,该院同样在2021年后取消了头孢菌素的常规皮试,“此前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对患者使用头孢前都会进行皮试,虽然医护人员了解这么做的临床意义不大,但很多患者的固有观念是必须得做,所以也就一直沿用至新的规定颁布。”
“此外,头孢皮试后的过敏判断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些护士发现患者皮肤有点发红,就‘谨慎’地定义过敏,导致缩窄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李璐说。
在儿科领域,这种情况则更为突出。
项云告诉“医学界”,“儿童能选择的抗菌药物种类本身就较少,像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的使用,都受到限制。而很多‘头孢阳性’的患儿其实并不会过敏,但因为皮试也就不敢用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