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身处“夹心层”,地市公立医院如何破局高质量发展?

对地市公立医院而言,“夹心层”的比喻已经被提了很多年。

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市级公立医院是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全国约1/3的医疗服务总量,但由于所处位置和现实局限,这些医院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上有强势的省部级医院,对人才和患者构成双重“虹吸”;下有国家大力支持的县域医院,甚至提出“大病不出县”。

身处“夹心层”,如何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近日,我们走访了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的三家位于三线以下城市的公立医院,与院领导深入交流,试图一窥不同地域和层级的医院,如何赋予高质量发展不同的内涵。

同为地市医院,却有不同的使命

最近两个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大附院”)在尖端医疗技术应用和医学研究方面喜讯不断。

3月31日,该院院长、心血管专家吴新华教授及其团队关于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知名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

4月10日,在吴新华教授带领下,大附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又顺利完成医院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为一位82岁高龄患者植入“全球体积最小”的Micra AV无导线双腔起搏器。该手术的成功开展,也标志着大附院在起搏电生理领域的诊治能力迈上新台阶。

从1997年建院之初便扎根于大附院的吴新华教授,不仅是医院的“元老级”医生,也是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他完成了院史上无数个“第一”。

“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我们在滇西都是首次开展。”就心内科而言,从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到起搏和电生理,吴新华教授如数家珍。

建院20多年,大附院已经拥有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个区域医疗中心……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其肩负的“特殊使命”。

上一页1/7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