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 正文

医药购销领域源头正风 中间商赚差价将终结

降下来的是流通环节、层层代理的虚高空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人曾提到,从绝对价格水平看,相当一部分药品价格长期存在虚高水分,一些仿制药价格水平高于国际价格2倍以上,流通环节费用占价格中的主要部分。水分渗透于流通环节的“灰色地带”,最终由患者和医保资金买单。

随着更多药品、耗材被纳入集采范围,医疗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以前采购没有带量,虽然中标,但进入医院还有门槛,导致采购、服务行为发生异化。”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分析,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明确了巨大的全国用量,以公平公开的市场规则开展竞价采购,降下的价格空间是中间环节的水分,有利于倒逼行业规范发展。

“恶性循环被集采模式打破,‘中间商赚差价’的时代正走向终结。”江苏省常熟市纪委监委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建良告诉记者,由国家向药企直接招标,中标药企量价挂钩、薄利多销,相当于供需直接见面,厂家直销,中间省掉了巨额的销售费用,其中就包括药品回扣。

实际上,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研发投入不足一直是行业通病,而带量采购改革不仅释放了降价空间,还引领企业从传统的重销售理念转向成本和质量竞争。据统计,2020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近5年来首次呈下降态势,比2019年减少6%,研发费用比2019年增加22%,表明药企正从重销售向重研发转变。

“带量采购改革以来,许多企业的医药代表减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企业应该围绕怎样推行合理用药,以及围绕研发和提升产品质量去发展。”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

监管既要从供给端发力,也要紧盯需求端,切断医药购销领域灰色利益链

上一页4/6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