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羡最近和一款云吞面“杠上了”——他在某品牌线上店铺买了3085公斤的港式云吞面,花费49977元;在鉴定机构检测该批云吞面硅酸钠(俗称水玻璃,非食品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与商家协商无果之后,将商家告上法庭,要求十倍赔偿。
一审及二审法院以吴羡提供的证据证明力不足、鉴定机构无食品鉴定资质等为由,驳回其诉求。“我决不放弃!这款云吞面肯定有问题,月销量那么大,得危害多少人?”吴羡说。
今年27岁的吴羡是一名食品领域的职业打假人。像他这样,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食品,知假买假进行索赔,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打假人,在当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
职业打假人如何打假?商家、普通消费者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这一群体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这一群体,深入调查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现状。
走上职业打假道路
被威胁恫吓太常见
吴羡是经他人提供线索盯上这款云吞面的。当收到总重量超3吨的面后,他立即找了一家鉴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款云吞面硅酸钠含量严重超标。
为了打假这款云吞面,吴羡前后投入了近8万元,这让他一时无法接受诉求被法院驳回的结局,也让他认识到,打假还需要向师傅好好学习。
他的师傅是打假圈“大神级人物”林杨,专打有问题添加剂或有害化学成分的食品。
7年前,林杨因朋友买到问题手机帮其维权而走上职业打假的道路,后来他专攻食品领域,战绩斐然:一批生产、销售添加有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的减肥药、添加有西地那非或他达拉非(壮阳药的成分)的保健品商店,因其打假而赔偿、被处罚甚至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