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国研究指出,婴幼儿的过敏症如湿疹、哮喘等自新冠疫情期间明显上升,发病率比疫情前增加了34%。这与《卫生假说》理论息息相关,学者提出儿童在成长初期缺乏接触特定微生物,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发展,或会增加患上多种过敏症或免疫疾病的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肠道微生物菌群团队进行大型研究,探究香港人患湿疹的情况。研究团队分析了1,152个儿童数据,发现在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特应性敏感发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婴儿增加了46%。研究人员再利用700个婴儿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的肠道明显缺少了建构免疫功能的好菌。
肠–皮肤轴:肠道微生态影响皮肤健康
近年不少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皮肤疾病有密切关系,包括湿疹、暗疮、荨麻疹、银屑病、甚至脱发等问题。肠道微生物是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因素,「肠–皮肤轴」(gut-skin axis) 是描述肠道菌群与皮肤之间的相互关系。婴幼儿期所接触的环境影响肠道微生态之形成,清洁的环境虽然减少感染恶菌的机会,但同时亦会减低细菌促进免疫系统健康发展的功能,加上滥用抗生素令肠道失去益菌,令微生态失衡更严重。新冠疫情期间市民着重清洁防疫,却加剧了以上现象。因此,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证实了那段时间出生的婴儿肠道微生态失衡更严重,增加日后免疫系统失调导致过敏症上升。
新冠疫情期间出生婴儿的特应性敏感发病率上升46%
为了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加强环境卫生的措施及习惯如何影响婴幼儿的肠道微生态及其副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一项名为「三岁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婴长期追踪研究,比较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出生婴儿的肠道微生态及出生后首年的湿疹发病率。
结果发现,疫情出生的婴儿的特应性敏感发病率比新冠前出生的婴儿增加46%。此外,他们的肠道明显缺少了建构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肽基因(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genes),而超级细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则拥有更多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研究结果最近于国际肠胃学期刊《Gut Microbes》发表。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助理教授及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首席科学家张琳教授表示:「研究显示过度清洁消毒阻碍婴儿的肠道微生态健康发展,增加患上过敏症例如湿疹的风险。研究团队呼吁家长审视日常的消毒习惯,避免矫枉过正,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环境去改善肠道微生态发展,以减低他们日后成长遇上的过敏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SIM03及SIM05微生态配方改善小童及成人湿疹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团队建立了大型生物样本及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研发了针对儿童(SIM03)及成人湿疹(SIM05)的微生态组合,并以微囊锁活菌技术(microencapsulation)制成口服配方,更容易在肠道定植。
团队分别进行了小童及成人患上中度至严重湿疹的临床研究,初步研究发现患者服用配方12星期后,湿疹严重程度减轻,生活及睡眠质素亦明显改善。团队同时分析参加者的粪便样本,发现他们服用配方后肠道益菌增加23种。研究结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
香港中文大学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儿科教授梁廷勋教授表示:「我们观察到新冠出现后的婴幼儿湿疹个案上升,相信是卫生及消毒习惯改变所导致。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可以改善小童及成人的湿疹,提升他们的生活质素。」
香港中文大学裘槎医学科学教授、MagIC总监、新基石研究学者及G-NiiB聚恩力联合创始人黄秀娟教授解释:「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旦失调会增加过敏症的风险。目前全球现有约两亿人过敏症及异位性皮肤炎影响。我们需要严谨的科学及临床验证去改善肠道微生态以提升健康。」
研究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InnoHK计划支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