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热血,从献血者手臂流出,再输入患者体内,给医院里那些与死亡一线之隔的生命带来了希望。每一份献血,都是献给生命最好的礼物!今天,你献血了吗?你了解一袋安全的血液是怎样诞生的吗?中间都经过了哪些环节?又是如何保证它的安全的呢?
一袋血液从采集到临床供应需要经过健康征询、体检初筛、血液采集,成分制备,血液检测,冷链储存、发放与运输等流程后才可安全输注到患者体内。采供血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过程复杂,所有环节中都可能隐藏着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报废而无法供应临床。
献血者血液采集前,首先要通过严格筛查。内容包括体重、血压、体温、血型、乙肝和ALT初筛以及身体状况等,符合《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后才能献血。由于无偿献血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采血前不能全面检测,需在实验室进行,部分采集后的血液会因为最终检验不合格而报废。实验室检测包括HIV(艾滋病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和TP(梅毒螺旋体);ABO、Rh血型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和核酸检测(包括HBV-DNA、TRI-NAT和HIV-RNA)。其中ALT异常为血液检验报废的主要原因,引起ALT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如肥胖、饮食、睡眠、服药、饮酒、精神因素等。梅毒与乙肝阳性位居第二,丙肝及艾滋感染次之。为降低因检验不合格引起的报废,工作人员需在献血前加强有关方面的宣传,既要保护献血者隐私又要让他们不参加献血,必要时可采取保密性弃血,以提高血液质量。
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每种成分的功能各不相同。采集后的血液需要经过离心、过滤、洗涤等血液成分分离程序,提取其中的单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成分科的工作人员需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切实把好血液质量制备关。
血液成分制备中报废的主要原因大体如下:
1.脂肪血,是目前导致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脂肪血报废成分为血浆。造成脂肪血的主要原因是献血者献血前摄取了高热量高脂肪类食品,或献血者本身存在脂类代谢障碍引起的高脂血症,献血前查体咨询不合格或献血者不了解自身代谢存在障碍而献血。
2.血袋破损:血站成分制备操作中离心处理环节中发生破损,也可能因热合口未注意而导致血袋血液渗漏的问题。
3.血液采集不足量:(1)献血者睡眠不足、空腹、精神紧张、环境、穿刺疼痛等影响血液采集量。(2)可能因献血者血管偏细,采血护士未掌握好穿刺技巧,反复穿刺、多针等情况造成穿刺点疼痛,针孔渗血等,导致采集量不足。(3)因献血者出现了献血反应而导致采集不足量,不但影响献血者心情及健康,也会影响再次献血率。
4.凝块:在采集过程当中抗凝剂与血液的混合不充分,或献血者血管偏细、采集时间过长、血流不畅、多针等均可能导致凝块发生。
针对成分制备报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针对脂肪血问题的预防:加大献血知识宣传,使献血者充分了解献血前注意事项,限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做好健康征询,暂缓高脂高蛋白饮食或本身患高脂血症的献血者献血。
2.针对血袋破损问题的预防:离心操作过程中应当确保装杯正确,避免出现血袋导管卡子刺破血袋而对血液造成报废,同时热合机及离心机运行状态必须定期维护及保养,确保热合面调整至适宜状态,以取得满意的热合效果。
3.针对采集不足量问题的预防:(1)采血护士应对献血者介绍献血知识,耐心讲解并热情回答献血过程,为献血者营造舒适的献血环境;若献血者紧张提醒献血者采集前喝温糖水,保持空气流动,维护良好的采血秩序,避免熬夜及空腹献血。(2)加强采血护士穿刺培训,熟悉掌握静脉解剖,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采集过程中,采血护士时刻观察献血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利用交谈转移献血者注意力,让献血者轻松、愉快地完成献血,提升献血成功率及再次献血率。
4.针对凝块问题的预防: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能培训,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直、弹性较好、血液充盈的静脉,确保采血过程顺利完成。同时,采集过程当中抗凝剂与血液要充分混合。
血液不可再生,是生命最宝贵的资源。采供血工作人员要认真查找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能,抓好采供血链的每一个关键控制点,把好每一道关,降低血液的报废,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我们向默默奉献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致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团结起来,拯救生命!(惠州市中心血站,翁冰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