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上次发作摔倒后髋骨骨折,躺了半年才勉强能走……”提起癫痫患者跌倒的后果,很多家属都心有余悸。老年人本身骨头脆(医学上叫“骨质疏松”),一旦癫痫发作时摔倒,骨折风险比年轻人高3倍以上。其实就像给老房子加固一样,做好这3大防护步骤,能降低跌倒伤害。
一、家居环境“加固工程”:把家变成堡垒
1.地面防滑是头等大事
卫生间是容易出事的地方:瓷砖遇水比冰面还滑。建议在马桶、淋浴区周围铺上橡胶防滑垫(别买便宜的塑料垫,遇热会变形),淋浴区装折叠扶手(老人摔倒时能及时抓住)。有位阿姨的经验特别实用:“在浴室门口放吸水地垫,每次洗澡前先踩干脚上的水,半年没再滑倒过。”
客厅和卧室也要注意:扔掉会滑动的地毯,换成防滑地板革;电线、拖鞋别随便扔在地上,老人发作时绊倒就麻烦了。李大爷的儿子做得更细致:“把家里所有门槛都锯平了,Dad发作时就算跌跌撞撞走,也不会被绊倒。”
2.家具边角“穿软甲”
老年人骨头像脆饼干,撞到桌角可能就“裂”了。建议用防撞条包裹茶几、电视柜的尖角(选自粘式的,别用胶水粘,以后不好拆),床边加装护栏(发作时能挡住身体,避免滚到地上)。王奶奶的女儿分享:“在老人床头放个软包凳,万一半夜发作滑下床,至少有个缓冲。”
3.照明要“无死角”
很多老人半夜起夜时发作跌倒,因为摸黑走路容易失衡。建议在走廊、卧室门口装感应小夜灯(人体靠近就亮,不用摸开关),床头放台灯(开关要大,老人容易摸到)。张爷爷的儿子算过一笔账:“花200块装感应灯,比骨折住院花的几万块划算多了。”
二、日常防护“三件套”:从细节降低跌倒概率
1.穿对衣服鞋子很关键
老人别穿太宽松的睡衣(走路容易被自己绊倒),裤子选松紧腰的(皮带扣可能硌伤)。鞋子是防滑底(橡胶底佳),别穿拖鞋或高跟鞋。有位退休护士说:“我给妈买的运动鞋带魔术贴,不用系鞋带,她发作时就算踉跄走,鞋子也不会掉。”
2.身边常备“工具”
建议老人随身带折叠手杖(发作前感觉头晕时能及时撑住),卧室放床边扶手(坐起时借力,避免突然站起头晕)。更重要的是戴“防跌倒手环”(内置跌倒报警功能,摔倒后自动联系家属),刘大叔的女儿试过:“有次Dad在厨房发作滑倒,手环30秒内就给我打电话了,赶回家时他只是摔坐在地上,没伤到骨头。”
3.走路姿势“慢半拍”
提醒老人走路别太急,尤其是转身、上下楼梯时。可以教他们“三步法”:站稳→迈步→再站稳。有位太极拳教练爷爷的方法很有效:“我每天带老伴练半小时太极桩,现在她腿脚稳多了,发作时就算晃一下也能自己站稳。”
三、发作时“黄金应对”:把伤害降到低
1.别硬扶,但要“垫一把”
如果看到老人发作要倒,千万别用手硬拽(可能拉伤老人),但可以拿个厚枕头垫在他身下(头部和背部重点保护)。陈阿姨的经验:“我在家每个沙发旁边都放个抱枕,有次老伴发作往沙发边倒,抱枕刚好垫住了腰。”
2.倒地后“摆对姿势”
老人摔倒后,先别着急扶起来,先把他的头侧向一边(防止口水呛到),解开领口扣子(让呼吸顺畅)。如果发作超过5分钟,或者摔倒后喊他没反应,马上打120。记住:乱扶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正确摆姿势才是救命关键。
3.定期“骨头检查”
建议老人每半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就像给骨头“称体重”),如果发现骨质疏松,及时按医生说的补维生素D和钙。赵奶奶的儿子做得很到位:“我每月带妈去社区医院测骨密度,医生说她骨头比同龄人硬,上次小发作摔倒只蹭破点皮。”
后提醒:防跌倒不是“捆住老人”
有些家属怕老人摔倒,就不让他们出门、不让活动,这反而会让肌肉变弱,更容易摔。正确的做法是:像给老树搭支架一样,做好防护后,鼓励老人适当活动(比如在小区慢走、做健身操)。记住:科学防护+适度锻炼,才能让老人既平安又有质量地生活。
如果家里有老年癫痫患者,不妨花一个周末照着这份指南“改造”家居,也许一个防滑垫、一个扶手,就能避免一次严重骨折。守护老人健康,从预防每一次跌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