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正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腰穿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头部CT检查阴性者,但应掌握腰穿时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腰穿所得脑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h后行腰穿检查,操作损伤引起的出血有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脊液检查外还可做如下检查。

1、头颅CT平扫:是目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其作用在于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及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线索。增强CT检查,有时能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如显示增强的AVM或动脉瘤的占位效应。CT能了解伴发的脑内/脑室内出血或阻塞性脑积水。CT检查的敏感度取决于出血后的时间和临床分级,发病1h,90%以上病例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5天后85%的患者仍能从CT片上检出蛛网膜下腔积血,1周后为50%,2周后30%。CT片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和部位与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很好相关性,临床分级越差,CT上出血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2、脑血管造影:是本病的标准诊断方法,一般应行四血管造影,以免遗漏多发动脉瘤或伴发的动、静脉畸形。

3、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通过螺旋CT薄层扫描,捕捉经造影剂显影的动脉期血管图像,进行计算机重建,可获得良好的颅内血管三维结构。目前已能分辨2~3mm的动脉瘤,敏感性在77%~97%,特异性在87%~100%,血管的三维结构可按任意平面进行旋转,便于寻找病变原因和决定手术入路。

4、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过去认为头颅MRI很难区别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信号,但目前研究提示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与CT检查相似。对后颅窝,脑室系统少量出血以及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瘤体等,MRI优于CT。但价贵以及操作费时是其缺点。

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无创测得脑底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对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诊断价值,目前已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常规监测手段。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