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频道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正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4)血片中寻找吞噬单核细胞:此细胞直径为20~30μm,胞浆中可含有细菌或各期退变的红细胞,有时也可见组织细胞或网状内皮细胞,上述细胞的增多表明网状内皮系统刺激过度。

(5)类风湿因子阳性:病程超过6周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约半数病例类风湿因子阳性,且与病情程度有关,此外,梅毒血清反应亦可阳性。

(6)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约90%以上患者阳性,常超过100mg/L(100μm/ml),可作为与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败血症患者鉴别点之一,此外,尚可直接测定特异性病原体,包括直接测定抗体,如免疫沉淀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3、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当并发室间隔脓肿时可出现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可能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和房室肥大,劳损的心电图改变。

4、X线检查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相应特征性改变外,也无特异性,仅能发现间接征象,如肺充血,菌性动脉瘤致主动脉扩张,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有肺栓塞的表现。

5、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极少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且有可能导致赘生物脱落的危险,仅偶用于了解瓣膜损害的严重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6、超声心动图(UCG)检查UCG能发现瓣膜上的赘生物,则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其赘生物检出率为70%~80%,敏感性90%,特异性89%;另一方面UCG未发现赘生物也不能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这可能是因赘生物较小(直径<2mm),或赘生物的位置不易被超声束探及所致,此外与仪器分辨力差,回声密度的强弱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均有关,相反,多种情况诸如瓣膜钙化,疣状物,纤维化,肿瘤,血栓等亦可产生类似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回声,因此,UCG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必须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此外,UCG也难以判断赘生物内病原体是否存活,病灶是否活动,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M型UCG中赘生物呈绒毛状,蓬草状或熏烟状致密团块状回声,紧密地附着于瓣叶之上,赘生物可随心脏舒缩而活动,巨大赘生物有时可导致瓣膜狭窄或瓣口嵌顿,特别是后者可导致患者休克或突然死亡的原因之一,瓣膜本身活动多不受限制,二维UCG能看清团块状赘生物在心动周期中活动的全过程,估计赘生物的大小,位置,形状,活动度和赘生物的数目,从而提高了检出的敏感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UCG的间接征象包括瓣膜及其瓣下装置的破坏性改变,如腱索断裂,瓣叶穿孔破坏和连枷状瓣叶改变等,以及因瓣膜损毁所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偶尔可见瓣周感染的征象,如二尖瓣环脓肿,室间隔脓肿,主动脉根部脓肿等,必须指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病程2周以内)常难以发现赘生物,因此对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追踪复查观察,以提高检出率。

7、放射性核素检查如67镓(67Ga)心脏扫描,因67Ga可浓聚在心脏炎症和赘生物上,对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参考价值。

上一页2/2下一页全文

医院资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