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尿激酶的使用方法是先用10min将每千克体重4400U的尿激酶静脉注射,随后以4400U/(kg·h)的速度维持。如果插管介入溶栓,则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患侧腘静脉,顺行将直端多侧孔灌注导管插入血栓,以15万~20万U/h的速度灌注尿激酶,每12小时行X光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并调整灌注导管的位置,直至血栓溶解。如用药12h后检查血栓无溶解迹象,则应停药。各地作者报道尿激酶的实用剂量差异很大。
(3)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人体很多组织均能产生t-PA,t-PA在无纤维蛋白存在的情况下,其酶活性很低;但当有纤维蛋白时,其活性明显增强,分解纤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酶,因此t-PA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内的纤溶酶原,其出血的危险性较上述两种溶栓药物小。而正因为这种选择性,当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迅速减少后,t-PA的溶栓作用明显减弱,因此与无选择性的溶栓药物相比,其溶栓能力相对较低。目前t-PA主要是用基因工程从黑色素瘤细胞中提取,称为重组t-PA(rt-P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4~7min。t-PA的使用方法是每2小时静脉注射40~50mg,直至症状缓解。
(4)其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上述3种溶栓药物,另有一些药物尚处于实验之中。如酰化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B链纤溶酶-链激酶复合物、前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在半衰期及选择性方面均有改善。
4、手术治疗:静脉手术取栓在20世纪50,60年代曾风行一时,但自70年代起,取栓后血栓再复发的报道越来越多,使人们对取栓术的价值重新认识,而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逐步增高,也使取栓手术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取栓手术见效快、安全且简单,只要适应证掌握好,方法改进,并配合抗凝,其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另有学者认为取栓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