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主要应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或全视网膜脱离者,表现为明视和暗视反应的降低甚至消失,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振荡电位降低,但是对非常致密白内障进行ERG检查时,由于光线较难到达视网膜,因此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4)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VEP包括闪光VEP和图形VEP,用于记录从视网膜到视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当黄斑部和视神经出现病变时,可表现为振幅的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当患者术前视力小于0.1时,一般采用闪光VEP检查,而患者视力较好时,可采用图形VEP检查,因此在晶状体明显混浊时,VEP检查对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程度具有较准确的预测性。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应用近红外光进行眼前后段结构的断层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横截面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在活体内直观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细微结构,特别是对于黄斑部疾病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临床应用于怀疑黄斑裂孔,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前膜的病人。
(6)眼底检查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进行。
①眼底检查:应用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的红光反射法,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通过眼底镜检查,排除眼底病变尤其是当晶状体混浊与视力下降不符时,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常见眼底改变有:
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B、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C、老年性黄斑病变;
D、黄斑裂孔;
E、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F、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G、视网膜脱离。
②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应用眼底镜检查眼底时,观察到的是静止和表面现象,而眼底血管造影则提供了动态和内在的状况,通过运用造影剂在视网膜和脉络膜显影的特性,可全面地了解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异常的新生血管和血管渗漏,造影方法分为2种:
A、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以荧光素为造影剂,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情况。
临床应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
B、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以吲哚青绿为造影剂,主要反映脉络膜血管情况,多应用于出血性的眼底疾病。
临床应用: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型),中渗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高度近视新生血管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