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实验为强阳性,细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组织病理变化为结核样肉芽肿,其特点是在表皮下看不见“无浸润带”,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杆菌,少数病人不经治疗可以自愈,若经治疗消退较快,一般预后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复。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又称无浸润区,免疫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虽有感觉障碍,但较TT轻而稍迟,眉睫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
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对数分类法,后同)1~3+,麻风菌素试验为弱阳性,可疑或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组织病理变化与TT相似,但上皮样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较少,较松散,在表皮下可见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切片抗酸染色无或有少许麻风杆菌,预防一般较好,“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麻风反应后易致畸形和残废。
三、中间界线类麻风
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眉睫常不脱落,粘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