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治疗:
A、营养支持:由于这些患者因广泛创伤和感染而处于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如胃肠功能良好可行鼻饲肠内营养,否则用静脉营养。
B、感染:这组患者最常见的是败血症问题。如有持续性肾小管坏死应高度怀疑有腹腔内外科并发症,不解决腹腔内的感染,则肾功能不可能得到恢复。B超和血管造影检查即可证实有无肝周、肝内或与失活肝组织有关的感染。再次剖腹探查可进行充分引流肝周的脓肿,有时在上腹部发现已形成分隔的胆汁性腹膜炎小腔,因此在探查中需要剪开这些分隔,并作腹腔灌洗。亦可在结肠上方放置两根引流管交叉灌洗24~36h以去除坏死组织。如在肝包膜下有大量积液,需置双管交叉灌洗清除坏死及失活的肝组织,并在缺损较大的腔内放置带蒂网膜片可加速控制感染。处于此阶段的肝损伤,坏死的肝组织多已液化,故已不再作切除术。但若为实质性坏死肝组织,切除后患者有获救可能。是否需作典型的肝叶切除或清创肝切除术则取决于血管造影的结果和术中的发现。虽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肝切除会有很高的病死率,但是若有坏死的肝组织存在,败血症就很难得到控制。
C、黄疸:黄疸在肝创伤后比较常见,多数系由于败血症或感染引起。一旦感染得到控制,黄疸自可消退。如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则可进行胆管修补并置T管作为内支撑,术后胆管造影排除机械性梗阻。如超声不能排除机械性梗阻而胆管未进行探查者,则需作ERCP检查梗阻原因和部位。
D、胆瘘:胆瘘是肝脏的中心区发生严重的损伤坏死后形成脓肿,自引流管内流出液化的肝组织或脓液和胆汁。如无胆道梗阻,当感染控制后,胆瘘亦会自愈。但如胆瘘持续存在,应经胆瘘插入导尿管行胆管造影或作ERCP检查证实是否有胆道梗阻。中心区肝损伤会波及左、右肝管或肝总管,形成持久性的胆瘘,这些患者不宜进行早期肝内探查,会由于粘连和增生的肉芽组织封闭了正常的解剖结构致使手术难以进行。如远端无胆道梗阻。胆瘘会自行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