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感心慌、气短、疲劳、胸闷和呼吸困难,乏力,懒言。
2、劳累或紧张时心前区胸骨后或左臂部放射性疼痛,伴有出汗。
3、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便感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4、爬楼或做一些原本容易的工作,感到特别疲惫,需要休息多次。
5、早晨起床时,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6、饱餐、寒冷、情绪激动时有心悸、胸背部憋胀疼痛,甚至冒冷汗。
7、晚上低枕时憋闷难受,需将枕垫高,甚者不能平躺;梦中惊醒,感心悸、胸闷,需坐起才能好转。
8、公共场合或会中,特别容易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
9、性生活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等不适。
10、反复出现脉搏不规则、过速或过缓;有风湿热病史患者,更应积极预防。
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吗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当代中医多按其临床表现,归属于“心悸”、“水肿”等范畴。根据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中医“心痹”,是邪气内伏所致。本病在发病之初,主要是关节发生病理变化,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是风湿热邪毒乘虚而入,留滞关节、肌肉所致。若邪气雍盛或正气虚弱,或反复感受邪气,则邪气留而不去,内入壅塞经脉,则经脉中的血与津液运行不利,血滞为瘀,津液停聚,湿从内生,聚久则又成痰,痰湿瘀与邪气搏结,循脉内舍于心。邪气与痰瘀,伏着心内,从而导致心瓣膜受损。心主血脉,心受损则心气虚弱而血脉鼓动无力,运行不畅,血脉瘀滞,从而心悸怔忡。心与肺以脉相连,心脉瘀滞则肺失宣肃而咳嗽、气喘。津血相关,血不利则津停为水饮。瘀血、水饮内潴,一则留滞心内,壅塞心脏,则心脏扩大;二则内窜脏腑,外溢肌肤,则心下脏腑肿胀、肌肤水肿。
心主一身血脉,诸脏腑皆需心行血以养,心脉瘀滞则诸脏腑失养而功能衰退,是为虚。脏腑虚弱则气化不足,血脉运行无力,津液内停,瘀水互结,加重病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心气衰竭和诸脏腑衰竭,出现心衰和厥证,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与爪甲无华、脉微欲绝。
由于本病是邪气内伏所致,同时正气已虚而极易感受外邪,故常可反复出现风湿活动,表现出反复发热、关节肿痛等。
对于该病的治疗,以益心活血透邪为原则。益心以扶正,正能胜邪,正气足则邪易去。扶正要辨阴阳气血,选择有改善心功能的药物,阳虚常用附子、桂枝、鹿衔草,气虚常用人参、黄芪、白术,阴虚常用麦冬、当归、玉竹、沙参,血虚常用鸡血藤。透邪既要散祛外邪,又要化内湿,邪去则正安。祛邪化湿常用薏苡仁、苍术、防己、秦艽、茯苓。因心主血脉,心病必然血脉不和,运行不畅,内聚心中,活血既能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脉循环,又能防止痰湿内生,阻断恶性循环,防止病情加重,常用川芎、生山楂、丹参、牛膝。临床常按痹发期、心损期、心衰期、心厥期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