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内膜炎:自从手术前后和术中常规采用预防性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疗法以来,术后心内膜炎的发病率由早期10%以上,下降至2%~4%。细菌感染者更是少见,而真菌感染者反而上升。术后2个内发生的早期心内膜炎,主要与术中污染、胸部切口感染、纵隔炎、肺炎等内源因素有关;在康复期或以后发生的晚期心内膜炎,多与泌尿系感染、牙龈炎、拔牙或其他外科小手术有关。在早期细菌感染者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晚期感染者则以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多见。真菌感染者大都见于早期,而且多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心脏杂音、脾大、皮肤瘀血、血尿等。后期可有周身动脉栓塞现象。但这也可能是真菌性心内膜炎的起病征象。血化验示白细胞增多、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血培养阳性更能肯定诊断。真菌感染的瓣膜,常于人造瓣上生长成巨大的赘生物,障碍瓣膜活动。超声心动图是极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很高,达’70%以上。主要致死原因是心力衰竭、败血症、脑栓塞、肾功能衰竭等。治疗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首先选用药敏的抗生素,一个疗程为4~6周;真菌感染者,则选用两性霉素B,近年来多改用氟康唑。内科积极处理无效,感染未能控制,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或有巨大栓塞者,则需考虑再行瓣膜替换术。预防措施为手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分手术前后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尚需添服制霉菌素或克霉唑、氟康唑等。
5、血栓栓塞:机械瓣如笼球型瓣或侧倾碟瓣替换后,在持续抗凝疗法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每年仍有4%~5%,5年期间为30%。80%。大多数栓塞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而在术后2~4年较为少见。约有半数患者栓塞发作的临床表现轻微,可在短期内完全恢复,而无残余神经症状,但是5%~10%却有非致命而是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另25%可导致死亡。此外,血栓形成后,可延伸到人造瓣瓣孔,或累及瓣柱,产生狭窄或回流,障碍瓣片的启闭活动。生物瓣替换术的血栓栓塞率较低,每年少于2%,以巨大左心房伴有心房颤0者多见。随诊5年的发病率少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