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右旋糖酐:中分子右旋糖酐D70,分子量介于70000~100000,在血清内的半衰期为12~24h,具有很强的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近来才受重视的胶体溶液。每静脉注入1g,可使20~25ml水渗入血管内,可维持胶体渗透压4h,是血浆代用品中良好的扩容剂。右旋糖酐输入后,还有利于疏通微循环。其机制是稀释了血液及其所含的各种成分,降低了血液黏滞度以及血小板的黏性和聚集性。另外,亦有人报告,输入右旋糖酐可使创伤后ARDS及多脏器衰竭的发生率下降。
因此,该药可作为临床抗休克首选的胶体溶液。但由于右旋糖酐可改变血液第Ⅷ因子和血小板的特性而影响血液凝固。所以使用时,不应超过1500ml(每24h用量不宜>1.5g/kg)否则易引起出血倾向。
⑤羟乙基淀粉:分子量60000~70000,价格低、性稳定、无毒、无抗原性,对凝血无影响,扩容作用好,维持时间较右旋糖酐长。输入6%羟乙基淀粉,血中存留率4h为80%;24h为60%;24h后血中浓度渐低,很快由尿中排出。羟乙基淀粉已被广泛应用于休克的复苏。
目前除上述代血浆外,新的代血浆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如:①氟碳乳剂;②无基质血红蛋白;③包囊血红蛋白--人造红细胞;④交联血红蛋白;⑤遗传工程人体血红蛋白等,但尚未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综合治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休克的本质是低血压。近年来,随着微循环学说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对待休克上,把单纯的血压观点放弃并逐步转移到以毛细血管灌注不良为中心的微循环衰竭的理论上来。因此,治疗休克的关键是解除微循环内因血管收缩所致的组织灌注不良,只有组织器官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其功能才能够得到恢复。因此,休克时扩张血管药物的应用远比收缩血管的药物更为合理。加之对休克病理生理及血管活性药物的进一步了解,目前已较少单独使用α或β受体兴奋剂,更多的倾向使用具有α及β两种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