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给宝宝喂奶时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冲完奶之后,因为怕烫到宝宝,会自己先喝一口试试奶温。这原本是一项有爱的举动,但不建议这么做,特别是当家长自身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危险了。因为试奶温时,家长感染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经由唾液传染给宝宝。那么,这个幽门螺旋杆菌究竟是何方神圣?
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可达60%~70%可引起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种能在人胃中生存的细菌,它可以通过攻击胃黏膜使得部分胃壁暴露于胃酸之下,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等。同时还能影响宝宝食欲,引起缺铁性贫血,阻碍其生长发育。
比起它的杀伤力,TA的感染率更令人震惊。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可以达到60%~70%,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中招。这就意味着,一个四口之家,可能就有两口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剩下的家人如果不细心防范,很容易被传染。
有的家长自己已经检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很担心宝宝也会有,也想给宝宝查查。但其实这样的行为是不必要的,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是有指征的。除非是患上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难以根治的缺铁性贫血,或者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胃癌,否则宝宝不需要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家长更应该做的,是从根源上预防宝宝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该怎么做呢?
二、预防宝宝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关键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首先,家长必须先充分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粪—口,以及口—口。
粪—口:如果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那么他的粪便也可以成为传播细菌的载体。另一个人用手触摸了被粪便污染过的东西(如马桶圈),没洗手就去进食,那么细菌就会跟着食物进入肠胃。或者这个人吃了被粪便污染过的东西,如生水、菜叶,也容易引起感染。
口—口:幽门螺旋杆菌不会通过呼吸道感染,但可以通过胃分泌物感染传播。接吻、口对口喂食、共用餐具等交换唾液的行为,都有可能传播幽门螺旋杆菌。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来尽量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1、不喝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肉类食物要充分煮熟;
2、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污染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3、不共用餐具杯子,最好每人单独一个餐盘,或者使用公筷、公勺夹菜舀汤;
4、不嚼碎食物哺喂给宝宝,不用口试奶温或尝味,不吹气给宝宝的饭菜降温;
5、洗完碗沥干水分,用开水烫或煮沸,充分消毒;
6、定期清洁马桶和厕所墙壁地板,保持卫生间清洁。
不仅家长自己需要这样做,也要督促宝宝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宝宝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为了预防更多未知的传染病,守护宝宝的健康。
幽门螺旋杆菌孕妇会传染给胎儿吗?
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最普遍的细菌,全世界有一半的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疾病刚开始会引发肠胃疾病,最后会导致胃癌,病情的传播途径,包括餐具,接吻都可能会出现,患者在平时一定要找到传播点,做好家人的预防工作,平时患者自己用的碗筷,都要单独摆放,如果家里有孩子或孕妇的,应该要把贴身的用品单独使用,防止出现间接性传染。
口气重疑是该菌作怪,可能引发胃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此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
共用餐具亲吻都可传染
幽门螺旋杆菌的途径传播特点使其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聚集现象,父母感染后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比如:共用餐具、母亲将食物嚼碎后再喂婴儿,甚至与感染者深吻等也可能导致传染。此外,饭前、便后洗手也是减少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方法。如果发现自己有感染,家人的感染机会也会增加。一旦证实家人也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必要时可以同时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是可治愈的。可以服用太阳神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因为它遵循中医对肠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的指导思想,期主要成分猴头菇自古以来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现代医学更是表明,猴头菇对胃病反复发作的元凶——幽门螺旋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太阳神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体现良好的“治养功效”。
切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是预防胃病的有效方法。如果经常感到胃痛、胃胀、胃部不适、嗝气等症状的人群,应尽早接受胃镜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