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近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与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在全世界排第一。提示女性居民乳腺癌的流行现状不容乐观。无论从发病现状还是死亡现状上看,乳腺癌已成为对女性居民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那么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专家表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检并做好相应的医学检查,能有效的扼杀乳腺癌。
及早发现乳腺癌第一步:学会自检
专家表示,女性平时应经常关注自己的乳房,观察乳腺的外观,比如乳头有没有异常分泌物,乳房的大小、性状有没有异常改变,乳房的皮肤有没有异常改变(如橘皮样改变)。主要是感觉乳房的质地,有没有硬块出现。平躺在床上,抬起待检侧的胳膊,用另一侧的食指、无名指和中指,在乳房区域小幅度地上下、上下地触摸,看有没有肿块存在。
光会摸,不知道摸的是什么怎么办?
“嘴唇”:正常的乳腺组织柔软疏松,手感就像你的嘴唇。
“鼻头”:小叶增生组织摸上去就像鼻头的感觉,有点韧但很有弹性——整容隆鼻的美女除外。
“额头”:最可怕的乳腺癌的肿块,摸起来就像你的额头,摸上去硬硬的,而且不易推动。倘若还是不太确定,尽快找经验丰富的乳腺专业医生检查。
及早发现乳腺癌第二步:辨别症状
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的表现主要有四种,女性可以多加注意:
1、无痛性肿块
如果发现乳房里有一个小小的肿块,触摸时不会感觉疼痛,质地比较硬,而且表面也不是很光滑,这通常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2、乳头溢液
如果乳头溢液是鲜红色、咖啡色、淡黄色或褐色等血性溢液,或者是无色透明有粘性的清水性溢液,很有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信号。
3、“酒窝状”的乳房皮肤凹陷
当乳腺癌肿瘤快速增大,侵犯了乳房内韧带等组织,就会使乳房收缩,乳房表面皮肤将出现“酒窝状”的凹陷。如果肿块位置靠近乳头,还会牵动乳头,甚至使乳头出现内陷。
4、“橘皮状”淋巴水肿
随着肿瘤细胞扩散堵塞淋巴管,造成局部淋巴水肿,乳房皮肤便会出现许多小点状类似“橘皮”的塌陷,甚至出现溃破、出血,外形如同弹坑凹陷,此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及早发现乳腺癌第三步:做好检查
单纯的自查并不能完全发现早期肿瘤,仍需要定期防癌筛查体检。40岁以下女性筛查首选超声检查,如可疑或阳性结果,加做钼靶。40岁以上女性采用超声加钼靶,但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在影像学检查的同时,还需结合临床医生的触诊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同时对可疑病灶及高危人群进行长期临床随访追踪,以确保筛查的准确性。
检查方式主要有四种
触诊:无创又简便,除了每月定期自查,每年体检时,最好请专科医生做检查,普通的外科医生并不一定能发现。
乳腺B超:超声检查适用于筛查的各个年龄段。对于B超报告,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眼:非平行生长/垂直位,形态不规则,边界高回声晕,边缘模糊、毛刺、成角或分叶状,微钙化(<0.5mm),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乳腺钼靶片:和B超比起来,钼靶容易发现钙化病症,40岁以上女性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加做钼靶;如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20岁。钼靶不推荐短期内反复做,因为钼靶是有射线的,容易有损伤。
乳腺磁共振:磁共振也是检查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作为常规筛查方法。
肿瘤标志物:肿瘤筛查体检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只要抽血就可以了,比较方便。不过肿瘤标志物对于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特异性欠缺一些,容易出现假阳性的情况,需要和触诊、B超、钼靶结合起来做。
乳腺癌检查的门门道道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医师一直呼吁:早发现、早治疗,约90%乳腺癌患者能生存。
乳腺癌排查五法
第一种:每月自检
每个女人要在每个月月经结束后的第五天做自我检查。方法是手涂肥皂,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以敲击方式顺时针搜索这个乳房,以及腋窝与锁骨窝。
第二种:医生触诊
专科医生是很有经验的,以触摸的方式判断有无肿块也更为精确。这种简单的触摸可以筛选出相当一部分的患者。
第三种:B超检查
当医师怀疑乳腺有肿块,得做B超检查,能用来判断肿块性质和位置。
提示:它对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肿块识别能力较差,可能会错过较小的肿块。
第四种:钼靶x线检查
这是目前初步判断乳腺癌最准确的方法,可以得到清晰的图像,检查出一些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萌芽,但费用比B超检查高。
提示:建议女性在40岁以后,或有高危因素(如乳腺癌家族史、乳腺原位癌等)的女性,每年定期做钼靶检查。
第五种:细胞学穿刺检查
对于这项检查很多人都比较陌生,张磷介绍,钼靶X线检查时,乳房中的肿块或囊肿可能与增生腺体相重叠而显示不清;还有些其他类似乳腺癌的病变如囊肿、纤维腺瘤等,在乳腺钼靶片上表现非常相似难以鉴别。得进行诊断性穿刺来明确病变性质。
方法是可以在直视下准确的进行细针穿刺(肌肉注射用的7号针头),这种检查方法对良恶性肿瘤的定性鉴别率可达90%以上。
提示:适用于B超检查和钼靶x线检查后,发现问题进行确诊。有人担心穿刺是否会导致肿瘤转移,目前尚无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