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就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大多数息肉都是隐蔽生长的,很难被发现。息肉是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出鲜血,血量不多。直肠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似樱桃状,色鲜红,便后可自行复回。当炎症并发感染时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频、便不尽等,长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
临床分析认为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比如长期炎症会容易导致宫颈息肉。
1、慢性刺激: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2、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
3、慢性感染:Woakes(1885)最早提出筛窦反复感染使粘膜发生坏死性炎症,最终导致筛窦息肉,至今仍有许多人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在感染性炎症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菌毒素和炎性介质,可使粘膜内淋巴引流不畅,静脉瘀血,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粘膜水肿,现时毒素也引起支配血管的神经末梢受损而使血管进一步扩张,加重渗出。长期存在水肿的粘膜,屏障作用减弱,又可产生反复感染性炎性反应,粘膜水肿又进一步加重,最后促使息肉形成。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5炎症刺激: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胃出血的原因
刚出生的婴儿身体各部分都比较娇弱,有的新生儿出生就出现了胃出血的问题。这把爸爸妈妈吓坏了,胃出血不是成人才会患上的疾病吗?怎么小婴儿也会有呢?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对于婴儿的胃发育和营养吸收会不会有影响呢?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婴儿胃出血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胃出血是新生儿出血症的一种,新生儿出血症又名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所致。因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胎儿所摄取的维生素K很少,因此婴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维生素K缺乏,致使体内凝血因子(II、VII、 IX 、X)的生物活性不能被启动,无法参与凝血过程,因而很容易自发出血或外伤后出血不止。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都有发生出血的倾向。
如何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胃出血等新生儿出血症重在预防,在强调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同时,要提醒有发生新生儿出血症的可能性。目前,医院和保健部门都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但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即纯母乳喂养的小儿维生素K缺乏明显。
由此我们再次提醒家长:新生儿出血症只要及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是给怀孕晚期的妇女服用维生素K。目前有人主张孕母37周后开始每天一次口服维生素K10毫克;生产后改为每周一次,剂量仍为10毫克,直到第12周。此外新生儿生后肌注10毫克即可起到预防作用。
现在大家知道婴儿胃出血是什么原因了吗?婴儿胃出血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出现出血,爸爸妈妈比较立刻带宝宝就医。不过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妈妈们在怀孕时还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多补充维生素K,及早预防婴儿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