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查通常选择腰椎和髋部作为主要检测部位,也可根据情况检测前臂或全身。这种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常见的检测方式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超声骨密度检测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检测部位和方式。
腰椎是骨密度检查的常规部位之一,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群和绝经后女性。腰椎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代谢活跃,能够较早反映骨质流失的情况。通过腰椎检测可以评估脊柱骨折风险,对骨质疏松早期诊断有较高敏感性。检查时需平躺在检测床上,保持腰椎部位暴露,避免衣物或金属物品干扰结果。
髋部检测也是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重要部位,特别适合老年人。髋部骨折后果严重,检测该部位可以直接反映承重骨的骨密度状况。股骨颈和全髋部位常作为测量点,检测时需要将腿部固定在特定位置。虽然髋部骨密度变化比腰椎缓慢,但能更好地预测髋部骨折风险。
对于无法进行腰椎或髋部检查的特殊情况,如严重肥胖或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以选择前臂远端桡骨进行检测。前臂检测操作简便,辐射量低,但其敏感性不如腰椎和髋部。该部位皮质骨比例较高,对早期骨质疏松诊断价值有限,多用于筛查或随访监测。
全身骨密度检测可提供各部位骨量信息,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或特殊代谢性骨病监测。这种检测能同时测量全身骨矿物质含量和肌肉脂肪组成,但辐射量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表现。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被认为是金标准,具有高精确度且辐射量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但费用较高。超声骨密度检测无辐射,适合孕妇和儿童筛查使用。不同检测方式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年龄、性别、风险因素等综合判断最合适的检查方案。
骨密度检查前后应保持正常饮食和活动,避免近期内接受钡餐等造影检查。备孕或怀孕女性需提前告知医生。检查结果需结合年龄、性别、骨折史等综合评估,必要时需定期复查监测变化。日常注意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度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健康。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